山东淄博800岁“网红”古银杏树 一场古树保护与文旅的双向奔赴

2025年11月26日 10:26中国绿色时报曹钢

高志哲摄

当江苏游客驱车6个小时奔赴山东原山白石洞景区,只为定格那棵银杏树的金黄瞬间。这棵矗立在淄博市博山区群山环抱之中的古树,正以特有的方式书写生态保护和文旅发展的共生密码。近日,凭借这棵古树的热度,原山国家森林公园跻身全国景点人气榜第65名,成为全国各地游客竞相打卡的热门景区。

景区负责人姚蒙既欣慰又感慨:“我们从没想过它能成为‘网红’,但现在意识到,这棵古树承载的不仅是光阴,更是人们对自然之美、文化之根的向往。”

银杏作媒 文化赋能

“这株银杏据说已经800多年,每到秋天,便悄然换上金黄色的华服,它不仅是白石洞景区的一道亮丽风景,更是当地人心中一抹金黄色的记忆。”11月7日,姚蒙面对游客讲解着这株古树的历史。

深秋时节,银杏的金黄树冠与红墙、山崖相映,落叶铺就的“金色地毯”成为汉服爱好者的天然布景,随手一拍便是古风大片。“看银杏叶落下来的时候,心里非常愉悦,心情自然放松下来。”游客小心翼翼地从树下拾起一片完整的银杏叶,语气里满是沉醉。

更珍贵的是,白石洞景区所承载的生态密码和文化基因。国槐枝繁叶茂,黄连木苍劲挺拔,流苏树花开如雪……每一株古树都镌刻着岁月的年轮、时光的流转。东侧山崖“长寿泉”常年流淌,当地百姓或提着水桶来此打水,或是在古树旁祈福许愿,将美好心愿寄托给这片灵秀山水。

正如一位前来采风的作家所言:“它们不是孤立的树,是大自然山水变迁的见证者,是把世人拉到自然里的纽带。咱们守着的不只是树,是一辈辈人传下来的生态根脉,是能让人静下心来的文化念想。”

金叶翩跹 匠心护绿

探寻古树风采,不仅是为了领略它们的美丽,更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让更多的人能够共同传承这份对自然的热爱与守护。古树的走红,看似是网络的力量,根源却是几代人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接力守护。

白石洞是景区,也是林区。游客眼中的古树和自然美景,是林草人心头沉甸甸的责任。森林防火期,在一线工作了30多年的护林员朱孟国与同事一起24小时驻守林区,监测树木生长状况,排查落石风险,及时清理掉落的枯枝,如同守护家人般照料着这些古树。

近年来,更实施“美颜工程”,为古树及时更换防护栏,悬挂祈福丝带,既保障安全又营造文化氛围;当银杏树叶飘落,勤快的他们也会故意缓扫,方便游人打卡拍照。为了让古树背后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林场讲解员在全国林业和草原科普讲解、山东省自然资源科普讲解等比赛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和实物道具辅助,讲述银杏的植物学史、主要价值、植物文化等。那些原本晦涩的林草知识、保护理念,在讲解中变得鲜活可感,在聆听中不断凝聚共鸣。

原山林场还与相关单位合作,实行产权归合作方、林场代管模式,对拥有的近40个树种、胸径30厘米以上的100余株古树进行“身份认证”管理——专属的登记编号挂牌,同时在周边引进各种彩叶树种,提升景观质量。

护林员们在确保游客的安全同时,引导大家文明观赏,避免对古树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白石洞的古树不仅是秋日里的“网红”打卡点,更成了当地生态保护的“活名片”。越来越多的游客带着守护的心态而来,他们轻轻走过落叶小径,自觉收起垃圾,甚至会主动提醒身边人“别碰古树的枝干”。

古树成景 文旅共生

清晨7点,太阳还未露面,白石洞景区的工作人员已经忙碌起来,打扫卫生,检查一夜寒风是否对树木造成损伤。而姚蒙则要背起几十斤重的竹筐徒步半小时上山,继续在古银杏树下担当他的科普讲解员。

竹筐里不仅有修枝、除虫工具,还有他们将古树元素与时代需求融合所开发的文创产品:古银杏树的冰箱贴和明信片。古银杏冰箱贴以树叶轮廓为基础,印着古树与红墙的经典景致,既是实用的家居装饰,也是生态保护理念的传递载体;古银杏明信片则选取了古树美景,游客可写下游览感受寄给亲友,让自然记忆随书信传递。这些文创产品上架后深受游客喜爱,不少人表示“带一份文创回家,仿佛银杏就在身边”。

“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聊一聊身边这棵古老的银杏树……”自10月31日原山开通针对古银杏树的网络直播以来,已经收获了超过10万人次的浏览量。每天10多个小时的直播,不仅让全国各地的网友认识了淄博的这棵古银杏树,更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进了更多人的心中。

今年,景区依托秋日丰富的生态资源,开展了红叶季系列活动,打造多元科普和文旅体验,红叶+采摘、红叶+森林学堂、红叶+齐文化、红叶+森林康养……在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景区的影响力。原山的秋日不只有古银杏的金黄,更有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

研学旅行的中小学生、文学采风的省内外作家、用镜头记录自然美好的摄影师们……一树金黄只在深秋绽放,而林草人一年四季都在忙碌着,各种以古树保护为主题的活动始终没有断过。这份生态与文化“双向奔赴”的密码,藏在原山林场工作人员的每一次坚守中,更在每一位游客心底悄悄生根发芽。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