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17日消息:“再往前,就是地铁3号线市政府站,在修建过程中,为有效保护行道树,全市共召开了41次会议,并出台了一部规定。”刚拐进北京东路,同行的南京市“创森办”工作人员便讲起了“绿评”的事情。
2011年,南京市政府为更好地把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融为一体,特别出台了《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树木移植、保护咨询评估规定(暂行)》,成为中国首个包含公众参与的市级管理办法。
“本身为百姓做事,为城市发展做事,因此一定要让百姓满意,让城市可持续发展。”南京市市长如此解释“绿评”。他认为“绿评”的过程可以让决策更加科学完善。
事实上,随着“绿色南京”的实施,南京市政府连续制定颁布了《南京市森林消防条例》、《南京市林地管理条例》,还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南京市生态绿地保护管理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控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尤其是义务植树服务中心的成立,为全市民众履行义务提供了新的途径。每年有近万人参加认建认养认管活动,既有效地保护了绿化,又提高广大市民绿化意识。
“当然,与培养祖国未来的希望而言,这只是‘绿色南京’建设硕果的一朵浪花。”南京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可贵的是,逐步增强生态意识的市民,尤其注重对下一代的生态教育。
记者在地处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的南京市生态文明教育馆切身感受到了这一点。去年生态文明教育馆接待人数超过32万人,其中未成年人占半数以上。
“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场馆管理处副处长唐志强说,加强青少年生态教育,使其从思维方式上思考生态问题,进而推广生态文明观念和行为,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记者从场馆的留言簿中看到,一位家长在参加了“万名儿童生态之旅”活动后,感慨地写道:“在这里,让孩子们学到了很多课堂里没有的知识,促进了他们的心智健全,而‘绿色南京’也由此实现了新的跨越。”
地标 南京市的绿色符号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习惯于“急行军”的中国人来说,“慢城”是否乌托邦?
8月2日,记者到高淳县桠溪镇采访,一进入“生态之旅”的主干线,眼睛便被四周的景色所吸引:浓郁或者青翠的绿色,从山顶一倾而下,绕过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缓缓流入山脚的小河,颇有些“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桠溪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际慢城’,也是‘绿色南京’建设的地标性文化建筑。”南京市“创森”办相关负责人解释,“慢城”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有休闲的绿色、散步的空间,还有绿色的生活方式。
据了解,国内鲜有人知的“慢城”概念,在西方已经流行了10年。根据“慢城”运动联盟的规定:“慢城”必须在城市人口、环境政策、城市发展规划、基础设施、食品生产甚至青少年教育等方面满足54项的具体规定。截至2011年底,全球共有135个城市获得该称号,在亚洲国家中,只有中国、日本、韩国有“慢城”。
在国际性大城市战略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这样一个充满哲学意境的地方如何与之并驾齐驱?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安得其所?
高淳县农业局局长王正深笑着说:“高淳是南京的‘工业不开发区’。当然,重视生态,打造‘工业不开发区’,并不是说高淳不重视经济建设,2011年,桠溪镇农民人均收入达2万元。”
据了解,在“绿色南京”建设的进程中,高淳对各乡镇实行了差别化考核,以工业发展为主的乡镇考核绿色GDP,以森林旅游、生态保护为主的乡镇则不考核GDP,这种考核方法使高淳在告别政绩唯GDP方面走在了南京甚至江苏全省的前列。
推荐阅读:
“只有慢下来,才能更好地进行反思、反省。”高淳县委书记吴卫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发展速度慢下来可能会影响政绩,但是从长远来看,可以为高淳留下绿水青山,为高淳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发展的空间。
这是“绿色南京”的文化呈现,一步宁静,但从不远离繁华。诚如2002年李源潮任南京市委书记时,在全市建设“绿色南京”动员大会上所言,建设“绿色南京”符合世界城市发展方向,将利在当代、惠及子孙。
若用生态阐释地标,南京市农委负责人说,南京还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雪松苗木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黑莓生产加工基地,尤其是雨花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经验 南京市的放大效应
大规划布局,南京构建了圈层式、放射状,“心、环、网、片”相交融的城市林业格局。
大文化融合,南京大力发展森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生态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大手笔投入,南京市财政年投入绿化专项资金2亿元,每年新增绿化造林面积15万亩。
还有大产业集聚、大绿化统筹、大生态定位、大项目提升、大合作搭建……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说,南京建城史就是一部绿色发展史,南京城市的建设发展无不体现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无不体现对绿色的坚守和追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确保城市生态安全,南京实施了国内绝无仅有的“工业防护林”体系建设。南京根据石化工业区不同地形地貌、规模和污染源类型,把造林与造景结合起来,通过招投标的形式,能快则快地加速了抗污型、防护型隔离林带林区建设,对全市工业园区进行了针对性绿化。
在总长度约11公里的郁郁葱葱的环梅山防护生态景观林内,南京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造林面积超过3000亩,栽植女贞、雪松等不同树种20万余株,形成了覆盖梅山公司及周边的绿色屏障,有效缓解了生产中排放的废气、粉尘对区域造成的影响。
记得2011年8月,南京市“创森”办负责人向江苏省林业局局长夏春胜专题汇报“创森”工作时,夏春胜说:“‘绿色南京’建设开启了‘绿色江苏’建设的先河,‘绿色南京’建设的许多经验在全省特别是‘绿色江苏’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借鉴和推广。”
的确,生态建设是基本现代化之要义,是结构调整之举,是人民群众之盼。“绿色南京”走过的10年,是抢抓机遇、开拓奋进的10年,是落实规划、理性推进的10年,是成效显著、实现飞跃的10年。
10年风雨征程,“绿色南京”开创了江苏绿色文明的新征程,对于扭转工业城市的发展格局,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0年春华秋实,“绿色南京”已洗去成长中的稚气,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局面。而今,正朝着历史现代相辉映、文化绿化相交融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迈进。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