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为野生动物越冬撑起“保护伞”

2025年02月17日 11:15四川日报陈俊伶

90种,16.66万只!近日,四川首次全省范围越冬水鸟调查结果出炉。数据显示,今年四川越冬水鸟的种类和数量实现“双提升”,为历年之最。

鸟儿纷至沓来,离不开四川各地为冬日里的野生动物撑起的“保护伞”。

保护湿地就是在守护鸟类安全过冬

2月9日,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索郎夺尔基一早就在工作群里向巡护员询问花湖的巡护情况。

位于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花湖,是许多珍稀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和中转站,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天鹅为代表的水鸟,会从西伯利亚等地一路南下,前来越冬。

“每年11月中下旬,大天鹅都会在花湖‘集合’。”索郎夺尔基介绍,大天鹅对环境要求较为苛刻,清澈的水域、充足的食物、广阔的湿地缺一不可。为了保证大天鹅顺利越冬,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3月底4月初,花湖景区会加大生态保护知识和禁止放无人机的宣传。

在索郎夺尔基看来,在冬候鸟到来的高峰期,管护队的责任更加重大,巡护频次和力度也需加强。配合一体化智慧监测平台,一方面要重点保护鸟类的栖息环境,防范盗挖高原泥炭、掏鸟蛋等行为,另一方面要观测水鸟的生存状态,重点记录成群鸟类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是否出现疫情等。

除了加强管护,当地还为候鸟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的栖息地。一望无际的草原中,每隔几百米就伫立着一根高耸的杆子,这些实际上是供鸟类居住的“空中别墅”——招鹰架。“更多鸟儿可以不受人为因素干扰,安全地筑巢、产卵,抚养幼鸟成长。”索郎夺尔基说,尤其进入春季鼠害泛滥期,“安家”的猛禽还可以捕鼠,避免鼠害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数据显示,今年在若尔盖湿地区域越冬的水鸟共记录有200余只,总数与上一年变化不大。不过,令索郎夺尔基更为欣喜的是,更多种类的珍稀水鸟在不断出现。“除了往年常见的大天鹅、斑头秋沙鸭、赤麻鸭、白尾海雕等,还首次记录到白额雁。鸟类会自己选择合适的栖息地,种群数稳步上升正是对栖息环境的一种认可。”索郎夺尔基说。

3月,不少动物将进入繁殖期。“高原神鸟”黑颈鹤也将回到若尔盖湿地繁衍后代,并在当地度过大半年时光。索郎夺尔基和管护团队成员们已经制定好了管护和巡护计划,为即将“回家”的鸟儿们保驾护航。

全天候监测野生动物生存状态

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又是如何?

几场雪后,西岭雪山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今年春节期间,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管护总站的工作队员仍然冒着严寒、踏着积雪,坚持进行野外巡护。

“今年冬季,管护区里没有发现森林火灾和非法捕猎。”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管护总站副站长曾泽军介绍,冬季,管护站会组织管护团队进行专项巡护。尤其是处于乱捕滥猎高发期的冬末春初,更需要关注粘网、捕猎套、夹子等非法猎捕工具。同时,结合片区内安装的界桩、界牌及视频监控系统,全天候监控森林火灾情况及动物生存状态。

在针对性巡护的基础上,也有防患于未然的准备。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蔡家坝区域,有20亩撂荒地用于翻耕种植牧草,这些牧草会被收割储存起来,以备动物食物短缺之需。

此外,针对扭角羚、小麂等有蹄类动物有到低海拔地区舔舐矿物盐的行为,如发现这类动物在自然界获取盐分有困难,则会在其活动区域设置盐分补给点。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冬天,片区内未出现野生动物需要补充食物、补给盐分的情况。

动物们良好的生存状况,与国家公园持续进行的系统性建设息息相关。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通过多举措加强保护修复与管理,不断完善巡护监测设备设施建设,强化管护力量,国家公园内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向好。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