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退化到重生,福建倾力守护碧海绿洲

2025年02月17日 11:17中国绿色时报张萌

2月的福建,绿意正浓。在漳江口,红树林沿着海岸线形成万顷碧波,海风吹来,层层叠叠的片片葱绿摇曳多姿,白鹭栖息枝头、翩翩起舞。海水退去,滩涂上密密麻麻的呼吸孔浮现,招潮蟹从中探出头来四处爬行,与翠绿的红树林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的生态岸线美景。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碧海蓝天、鸥鹭翔集 陈康供图

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首个国际重要湿地,位于云霄县漳江入海口。这里有我国北回归线北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红树林天然群落,主要品种包括秋茄、木榄、白骨壤、桐花树、老鼠勒等。

近年来,受滩涂淤积、外来物种入侵、病虫害等因素影响,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面临红树林退化、天然更新扩散面积萎缩等困境。云霄县逐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红树林湿地保护与修复费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支出。保护区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科学规划、综合施策,在红树林生境修复、有害生物除治、红树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三叶鱼藤是红树林常见的攀援伴生物种,会缠绕在红树林枝干上,严重影响红树林的光合作用,甚至导致红树林死亡。”保护区科研宣教中心主任黄冠闽介绍,他们通过人工拔除等方式来遏制三叶鱼藤扩散,保护红树林健康生长。

随着保护修复工作持续深入,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林分质量显著提升,面积逐年增加。2016年以来,保护区累计开挖潮沟1200米、清淤1020立方米、恢复退化红树林500亩。2021年以来,保护区累计投入资金1306万元,完成互花米草除治5565亩、三叶鱼藤除治560亩,开展无瓣海桑除治6517株次,在互花米草除治迹地营造恢复红树林612亩;为有效遏制红树林病虫害蔓延趋势,累计投入30万元,通过生物防控技术,完成红树林病虫害防治300亩。

如今,郁郁葱葱的红树林为鸟类、鱼类等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繁衍场所,生命丰富多彩而自由自在。保护区管理局务林员方维介绍,已多年连续拍摄到黑脸琵鹭、中华白海豚的身影,珍稀动物已是保护区的“常客”。

从漳江口沿海岸线向北,漫步在厦门市环东海域,茂盛的红树林点缀着海岸线,葱郁之景令人着迷。同安湾是厦门海域4个美丽海湾管控单元之一,如今这里绿岸比邻、鱼鸥翔集,目光所及皆是人海和谐的滨海生态空间美景。

曾经,这里由于盲目围海、无序养殖,这片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对海域生态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的原生红树林一度消失殆尽。

近年来,按照“宜林则林”原则实施红树林修复工程,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卢昌义发明了“筷子苗”专利技术,让幼苗成活率提升到90%以上,在同安湾的核心地带分期打造下潭尾红树林公园,逐步构建了“红树林+光滩+潮沟+浅水水域”近自然生态系统。环东浪漫线红树林工程增加红树林面积382.5亩,推动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

海上造林,实属不易。随着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新生”,厦门这片面积最大的人工红树林犹如一块块翡翠镶嵌在海中,白鹭翔集,生机盎然。厦门市民也得以畅享生态红利,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成为市民休闲的网红打卡点和厦门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量超150万人次。

漳州漳江口和厦门环东海域的美丽蝶变,生动展现了福建省近年来高水平保护修复红树林的成效。

作为我国红树林天然分布的重要省份,近年来,福建省推动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全省红树林面积持续扩大、质量显著提升。2021年以来,全省营造红树林1.36万余亩、修复1.38万余亩。目前,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漳江口、九龙江口、泉州湾、兴化湾、闽江河口、沙埕港等地。

在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天然分布着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等3科3属3种红树植物,其中桐花树和白骨壤红树林是太平洋西岸自然分布的最北界。

保护区自成立以来,积极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其中一大亮点就是以泉州湾海岸带资源环境与滨海湿地整治修复、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等工程项目为抓手,人工营造原生种红树林。

目前,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已由建区前257亩增加到1.02万亩。其中,泉州湾洛阳江河口人工种植红树林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人工恢复面积最大、生长最好的集中连片红树林,极大地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维护了湿地生态平衡,并与洛阳古桥等世遗点完美结合、形成独特的湿地文化景观。

良禽择木而栖。随着生态持续向好,珍稀动物接踵而至。

国家濒危鸟类黄嘴白鹭每年“做客”围头湾、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卷羽鹈鹕频频现身罗源湾、被誉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如期造访闽江河口湿地……众多候鸟如期而至,吸引无数观鸟爱好者来福建沿海观鸟、拍摄,也带动了乡村旅游、自然教育等新业态日渐红火,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红树林湿地保护中来。

碧海蓝天,鸥鹭欢歌。点缀在海天之间的一片片葱郁是看得见的变化,也是福建省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效最好的见证。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