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乡发展报告(2007~2008)》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蓝皮书指出,奥运会加速了北京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中都市型现代农业走量建设初具规模。
中国园林网3月21日消息:2007年郊区农业通过布局调整、特色培养、功能开发以及科技创新,种植园林化、管理精密化、布局规模化、产品特色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征进一步显现。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1.8亿元,同比增长3.7%。这既体现了近几年来农业结构持续调整,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也体现了奥运对郊区发展的推动。
(1)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建设初具规模。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是北京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突破口。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是围绕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建设的集农业新技术示范平台、观光休闲农园和科普教育长廊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它既有很强的生产功能,又有很强的生态功能和改善景观的功能。2007年的建设重点是全长68公里的京承高速路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现已完成绿化面积8215亩、平整土地面积8700亩和实现3.5万亩裸露农田生物覆盖,建成设施面积1000余亩,新建和改造提升观光采摘休闲园17个、1.3万亩,积极进行密云宁村6500亩旱作农业生态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打造了芦笋、百合等花卉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目前,京承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景观效果日益彰显。
(2)花卉产业有较大增长。
奥运期间北京对花卉的需求将会有很大的增长,为了保证奥运对花卉的需求,从2003年起,科研人员就通过杂交育种等措施,从近千个品种中筛选出570多个品种的花卉。这些花卉以北京乡土花卉为主,全部由北京自行生产供应,目前,本市已经在郊区县开始了奥运期间使用花卉的培育。在生产方式上,将采用“技术+农户+市场”的模式,带动更多农民成为“护花使者”,花农户数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00户左右,形成一批有专业化生产能力的花卉生产基地。大量花卉订单,也为京郊花农带来新商机,户均增收可达万元以上。
随着奥运召开时间的不断临近和举办花博会的影响,2007年郊区设施花卉增长明显。到9月底,设施花卉种植面积达到8746亩,同比增长66.5%;实现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60.9%,其中设施盆花种植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71.6%。花卉产业基地也发展迅速,如丰台花乡千亩花卉产业基地、延庆四海合作社种植中心百合种球繁育基地、顺义嘉源花卉基地等。另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拉动了花卉产业的发展,使花卉产业成为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一个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3)休闲农业发展迅速。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活功能的开发,北京郊区观光采摘和民俗旅游等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年来多项推动乡村旅游业政策出台,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从单村发展,走向区域联合、连片布局、集群发展,郊区的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我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到2007年9月底,郊区农业观光园达到1238个,同比增长36.6%;观光采摘收入7.07亿元,同比增长27.9%。民俗旅游接待856.9万人次、收入达到3.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35.5%。观光园和民俗旅游分别吸纳就业3.8万人和2.1万人,农民从业人员报酬分别增长15.3%和38.3%。(资料数据来源《北京蓝皮书••城乡》P0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