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保护和传承云南林业文化遗产

2025年11月26日 14:33中国绿色时报陈元惠

我国有着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林业文化遗产。这些林业文化遗产,是珍贵的生态资源,是中华民族生态智慧的结晶和中华农耕文明的瑰宝。系统性保护、永续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和要求,为我们系统保护林业文化遗产提供了根本指引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这些重大战略部署,扎实做好林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盘点挖掘云南林业文化遗产资源

自秦汉以来,云南各地在开发和利用森林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丰富多彩的云南林业文化遗产。云南林业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如盈江高山榕、西双版纳雨林、镇沅古茶树群落、景迈山古茶树群落等林业生态遗产,漾濞核桃、腾冲银杏、华坪芒果、洱海梅子、石屏杨梅、保山小粒咖啡、宾川橄榄果等林业生产遗产,白马雪山杜鹃、大理苍山、丽江玉龙雪山、三江并流等林业生活遗产,剑川木雕、普洱茶、双江勐库茶等林业记忆遗产。

对云南的林业史、地方史、民族史、地方志和碑刻文献中的林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开展调查盘点记录,是开展系统性保护、整体性传承的前提。在保护好、传承好的基础上,创新创造性发展云南林业文化遗产,打造乡村振兴的林业文化遗产品牌,激活生态经济、休闲经济、绿色生活经济,有助于推进云南绿色经济跨越式发展。

系统构建云南林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推进云南林业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化。根据国家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法律法规,积极推动制定完善云南地方性法规或保护条例,将云南林业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将有代表性的云南林业文化遗产和各民族的“神山圣林”纳入保护,吸收各民族林业和生态资源传统守护惯例,制定完备的林业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明确保护红线与管理主体责任,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林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环境。

推进云南林业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在思路理念上,充分认识云南林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价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理念,将林业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纳入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等重大战略。在工作机制上,整合林草、文旅、民族宗教、乡村振兴等多部门力量,形成保护工作组织架构,建立各部门联动的协同管理机制。在专业支撑上,围绕云南林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立专家库,开展专项保护调研会、咨询会、开发保护会、问诊会,形成政研学一体化的保护传承专业机制,提升保护传承的专业性,避免保护性破坏。在宣传教育上,组织编写云南林业文化遗产的通俗读本,广泛开展社会公众宣传,形成参与云南林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社会合力。

构建科技化数智化的保护传承数据库。运用遥感监测、大数据、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对云南林业文化遗产地的生态系统状况、文化景观变迁、人为活动影响进行动态监测和智能预警,以科技数据大平台精准管理云南林业文化遗产。

激活云南林业文化遗产绿色经济动力

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将其封存于博物馆、使其与世隔绝,而是要创造性激活其生命活力。要深入挖掘云南林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民族生态智慧、文化基因、文明特质,将其转化成人民群众可以亲近、感知、享用的绿色生活方式。打造绿色文化产品,开发林业文化康养休憩的生态产品,创造稀缺型林文旅品牌产品,形成更多让民众可知可感可享的公共生态文化产品。

挖掘云南林业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的智慧。培植支持认可各民族林业文化遗产社区中的乡土专家和非遗传承人,鼓励他们通过传帮带、社区学堂、技艺传习所等形式,将传统的植树、营林、采伐、利用、木工技艺等生态知识与特殊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保证林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后继有人。在林业院校建立云南林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非遗传承人传习中心,开展专门的学术研究和技艺传习,打造“传承人+学者+学生”的高校教学研究传习模式,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林业文化遗产传承人。

培育云南林业文化遗产价值创新的企业主体。培植“林文旅”融合发展企业,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依托林业文化遗产发展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研学旅行和康养产业,打造森林民宿、遗产体验点等特色品牌,打造乡村经济振兴的“孵化器”,让守护遗产的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开发品牌化林业文化遗产产品,对来自云南林业文化遗产地的古树茶、核桃、中药材、蜂蜜等林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和生态认证,提升其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引领云南林业文化遗产消费的绿色生活方式。编写云南林业文化遗产科普读物,编入地方教材与干部读本,让林业文化遗产的书香浸润城市和乡村社区,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民族传统生态知识传播给大众,引领民众创新创造绿色生活方式。建设云南林业文化遗产教育体验基地,将其打造成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培育云南林业文化遗产的生态品牌产品,引领民众开展休闲文旅和绿色消费。建设云南林业文化遗产的民族社区,传承各民族乡规民约和民族社区共管机制,激发人民守护绿色家园的内生动力。将云南林业文化遗产地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地,引领各族人民共塑中华民族绿色精神家园。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持保护优先、活态传承、融合发展、惠民富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林业文化遗产永续发展之路。让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生态智慧的“绿色明珠”,在云岭大地上更加璀璨夺目,书写美丽中国、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云南新篇章。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