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燕山山地南部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圆满完成54万余亩的林业建设任务,意味着北京高标准实施的“三北”工程六期建设实现良好开端。
燕山山地南部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于2024年启动建设,是北京“三北”工程六期中率先启动建设的工程,涉及昌平、怀柔、平谷、密云、延庆5个山区和十三陵、八达岭2个国有林场。通过此次工程建设,燕山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多样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安全韧性将进一步增强。
为深入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成立了“三北”工程六期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形成高位推动、重点督导的工作模式,高标准实施工程建设。在工程实施前,专家团队就对项目区进行了全面的“生态体检”,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量身定制修复方案。立足超大型城市生态特质,工程突破传统造林营林以数量为导向的路径,重点转向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碳汇能力提升为核心目标。市林业工作总站副站长张博介绍,“三北”工程六期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为导向。在工程措施上,实施梯田整修、砌筑树盘,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水源涵养能力;生态修复措施上,实施封山育林和退化林修复,应用乡土树种,提升森林质量,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同时,工程还兼顾野生动物需求,结合原有地形与自然规律,在野生动物活动栖息地、迁徙通道附近建设水源点,兼顾防火取水与林木灌溉的多样化功能发挥。
北京市将科技贯穿于“三北”工程建设规划设计、苗木运输、施工管护的全过程。今年春天,一个“新员工”来到八达岭林场青龙桥分场,成功解决了工程设计与实施中的难题,它就是——无人机。通过卫星遥感初步筛查、无人机航拍精准勾绘与地面模型反演,对工程地块展开“天空一体化”调查,并迅速应用于造林苗木的搬运。八达岭林场管理处森林经营科负责人蒲凌奎介绍,“无人机几分钟,解决了人工几小时的问题。八达岭地区地形复杂,人工运苗在山高路陡区域运输时间长、易造成苗木损伤,无人机运苗有效提高了苗木在造林黄金时期的运输效率和成活率。”同时,工程建设中创新优化苗木栽植技术,使用栎树轻基质透根型无纺布容器苗实现造林新突破。
当前,“三北”工程六期建设的工作重心从规模化建设转向质量的精准提升。根据《北京市三北工程六期规划(2021—2030年)》,主要包括燕山山地南部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太行山东北部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潮白河流域中下游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和退化林修复工程,将实施人工造林种草30万余亩、封山育林90万亩、退化林修复30万亩、森林抚育85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