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31日消息: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多年来,灌口始终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灌口小城镇建设的全过程中。特别是2011年被确定为省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首批国家绿色低碳小城镇示范镇(全国七个,福建唯一)以来,以生态、谐和为理念,以集约节约、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为总体要求,以发展低碳产业、推进绿化美化、提升城镇品位、完善市政配套和倡导低碳生活为抓手,加快推进绿色小城镇建设。
一、生态理念融入城镇规划
灌口小诚镇的建设规划坚持绿色低碳理念,按国家示范镇要求,高起点编制了《灌口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示范总体实施方案》、《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专项实施方案》、《灌口镇建筑节能及发展绿色建筑专项实施方案》、《灌口镇污水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专项实施方案》、《灌口镇环境污染防治专项实施方案》、《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及《灌口镇环境规划》等规划。努力构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宜居宜业的生态环保新城镇,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灌口小城镇发展全局的重要取向,把绿色产业作为经济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路径,把环境质量作为营造宜居家园的第一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综合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探索创新发展路径,致力于建设“产业发达、宜居亲和、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集美新城重要组团。
先后投资10多亿元,全面启动和建设中心城区生态圈工程、河流治理工程、大气污染防控等生态城镇建设系列工程。通过全方位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态镇建设,灌口小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的同时,区域总体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平稳良好的态势,空气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空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呈上升趋势,地表水水质持续向好。
二、生态建设营造“绿色福利”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灌口小城镇的环境建设本着“提升品位、增强魅力”的原则,强抓污染整治,完善市政配套,亮化镇容村貌,镇村面貌明显改观。
1、夯实农村基础配套。一是完善设施。加强新农村建设,实施一批道路、排水沟(管)、挡土墙、路灯、房屋前后硬化、体育设施、健身器材、自来水管铺设等项目,二年来修建农村道路12.71公里,开展“村村通”道路拓展,农村饮用水全部采用自来水,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辖区内所有用户均使用电、液化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作为燃料,使用清洁能源的村(居)民户数比例100%。二是开展整治。对田头村、上塘村、灌口新村等首批市级重点提升示范村的道路景观、建筑立面、污水管道等进行改造,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和面源污染治理,对具备接管条件的村(居)生活污水就近接入城市污水管网,同时对近期不具备接管条件的田头村、双岭村开展生活污水处理试点项目,使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8.44%,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75%;建设农村垃圾处理中转站,已建成铁山、黄庄、上头亭、凤泉小区四座“四合一”清洁楼并投入使用;强化村道村路绿化建设,基本实现辖区内18个村(居)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的目标,真正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三是强化管理。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后续管理机制,提高信息化建设,在田头村建设农村信息化试点,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促使村(居)公共环境治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实现新农村与镇区建设的协调推进。同时完成全镇12个行政村及4个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规划选址设计,建成黄庄外口公寓、上头亭通用厂房、铁山社区服务中心等一批集体经济项目,启动上塘村、李林村、三社村集体发展项目前期工作,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6510元增长到2013年的18247元。
2、丰富城镇绿化资源。一是“点”上突破,主要在城区公园、小区公园、企业厂区绿地和在建、待建工地、三角地的绿化美化。绿化美化幸福家园、凤泉小区、乐活小镇等10多处社区公园,实现居民走出家门500米就能享用绿地的目标,很大程度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尤其风景湖公园作为大型市政休闲景观公园,配套了长约4公里的环湖道路、石亭、青石栈道、湖心岛、夜景灯、景观小品等公共设施,绿化总面积达21万平方米。未来还将建设15公顷万宝观光公园、5.46公顷灌北公园、6.40公顷上塘公园及灌口新城公园、顶许社区公园等。二是“线”上开花。沿深青溪、瑶山溪、顶许溪两侧的防护林带形成绿道、绿廊等景观带;灌新路、集美北大道两侧已建设不低于50米的绿化带;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沿线两侧各征地20米宽,按照规范要求种上景观树;2.2公里的田塘绿道正在建设,策划了23公里的环山慢行系统,基本形成蜿蜒的城市绿廊。三是“面”上提升。依托灌口镇的山地景观资源,沿灌口西北面的天竺山、仙棋山、越尾山、笔架山等山脉,打造旅游休闲景观区,使坑内森林人家、汽车越野赛场、双龙潭生态运动景区、龙谷山庄、台湾火龙果园、仙棋山庄、五彩山庄、东辉大峡谷等景区的绿化、美化、彩化,有机融入山脉大自然体系中,提升灌口的生态环境水平和层次。
3、提升城镇宜居环境。一是开展流域及污水整治。投资2亿多元实施深青溪、瑶山溪、拐仔溪、东李溪、田李溪改造综合流域环境整治工程;投资3000万元建设风景湖污水再生处理工程,实现节水循环和绿化灌溉;投资1200万元建设风景湖片区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将污水及10毫米雨水收入市政污水管道集中进入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进一步完善了通往污水处理厂的排污管网系统工程,切实加强“三废”治理设施建设。镇区供水、供气、供电普及率达100%。二是城镇面貌明显改观。提高集约用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连片示范区成势发展,建设镇域中心区、西部机械工业区、东部信息软件园区、南部现代物流园区、北部生态运动休闲区;完成灌口中路、金龙路、三南路等17条主要市政道路和机械工业集中区的道路、人行道、路灯及绿化建设,全镇人均道路面积达15.34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快速便捷的镇区交通网络;进一步推进主要道路的环境景观整治,对金龙中路沿街建筑进行立面改造,人行道彩砖硬化,形成错落有致、绿色环保、别具特色的城镇发展格局;策划了凤山庙路改造工程、风景湖商业街等项目,打造一街一景、一路一貌,独具特色的城镇景观。三是提高节能建筑质量。建筑节能低碳主要是利用可再生能源,与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中心签订“碳交易”减排合作协议,灌口市民中心建筑群成为联合国建筑节能减碳项目,建成后可在国际上进行碳交易。目前利用已建成风景湖公园的两侧进行生态环境改造与公共建筑,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与照明系统,包括太阳能屋顶与夜景工程、太阳能路灯与公园夜景照明等,实现低碳节能减排。
[分页]
三、生态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灌口小城镇经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按照“新兴产业零碳排放,支柱产业低碳排放、传统产业去碳排放”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构筑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财政贡献高的低碳产业新体系,有力促进了经济和环保协调发展.
1、提升传统农业。按照“一村一品”思路,着力引入台湾农业科技,大力种植山苏、芭乐等500多个新品种的蔬菜、瓜果、花卉,发展高优无公害绿色农业,改造和引进几十个高优和晚熟水果品种,使万亩果园提升品质,其中捷圣生态农业区,先后引进特种菜良种50多项,建成一百多亩的特种菜种植园,年培育种苗50多万株,年产特种菜450多吨,是厦门市目前规模最大的特种菜生产基地;仙灵旗休闲农庄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其畜牧专业合作社生产无公害的黄羊、香猪肉走俏全国,更带领村民走上特种养殖致富的道路;各村因地制宜,建成2000亩仙景芋生产基地,打造本地特色农产品,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2、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引导和支持机械工业集中区内170多家工业企业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努力实现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绿色锐变,促进了产业低碳与绿色发展的结合,获得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大金龙3年来投入研发资金3.6亿元,建设专门研发中心,研发了混合动力、全电动旅游车等10多款新能源汽车;厦工致力于天燃汽装载机等节能减排产品的研发和车间照明的节能改造,取得显著成效,955—3型天燃汽装载机能源消耗是原同系列型号柴油装载机的50%,维修成本减少60%;三圈工业园建设日处理污水200吨地埋式污水处理站,年可减少排污7万吨,实现节水循环,将处理后的水用于浇灌绿地和清洁厂区,实现污水零排放和企业清洁生产。
3、发展新兴产业。利用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建设2平方公里的现代物流园区,己有嘉盛物流等五家企业入驻,尚有数十家物流企业正在洽商入驻,拟建物流总部区设立公共服务平台,争取引进物流企业设立总部;配合软三建设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此外,以正新汽车文化中心(汽车文化主题公园)、双龙潭生态运动旅游区、民俗文化园乡土风情区、仙棋农家乐、龙谷山庄、仙岭孔雀园等一批集山地休闲、农事体验、生态旅游和农业参与性项目等为主的山地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正在引领灌口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四、生态保护呵护青山绿水
灌口小城镇的保护建设较好地解决了文物保护、资源保护、传承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现代的融合。
1、保护开发生态山体。衔接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相融合,双龙潭生态运动景区开发建设30多公顷的山地,全部建设成为绿色草坪和在山体中保护性修建生态运动场所,即节约资源又保护山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坑内森林人家、仙棋农家乐、龙谷山庄、仙岭孔雀园等一批集山地休闲、农事体验、生态旅游和农业参与性项目等为主的山地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项目也全部采用保护性开发建设,受到国家和省级建设、生态环保部门专家的好评。其中仙棋农家乐获得国家级生态休闲农家乐称号,龙谷山庄获得省级绿色生态农庄称号。
2、保护历史文化古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城镇发展的灵魂,灌口镇至今有文物点65处,其中市级文物2处,区级文物1处,承载和延续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灌口老街、九十九间古厝、凤山祖庙、深青驿站等人文要素,有机融合在建设之中,使文物在新城建设中得到传承与弘扬,形成独特的传统风貌特色。风景湖公园建设围绕元朝末年遗存的古驿道、塔仔塘古石桥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与周边历史文化设施形成“古桥、石亭、书院、戏台、牌坊、文化墙”等驿道文化主题公园。
3、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灌口拥有十分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在民间文学、曲艺、戏曲、民间工艺、民间信俗、饮食文化和民间游艺等方面具有厚重历史积淀,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答嘴鼓、市级非遗项目大使公信俗、闽南童谣,后者列入厦门市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规划项目。每年举办一届海峡两岸“大使公文化节”,使凤山庙成为灌口与台湾乡亲进行宗教民俗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作者:中共厦门市灌口镇党委、灌口镇人民政府)
推荐阅读:
(来源:求是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