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力 为生态圆梦攒后劲

2014年04月14日 10:55中国绿色时报迟诚

中国园林网4月14日消息: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阵列中,中国林业感到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既承担着让祖国绿起来的生态重任,又肩负着让百姓富起来的民生重担。在这个深化改革的元年,中国林业正在赶赴转型“大考”。

改革是发展的总开关,转型是解决难题的总钥匙。可改什么、革哪些?转向哪儿、怎么转?中国林业正结合中国的国情、林情和生态情,为中国的转型“考卷”提交着“林业答案”。

转与谋

从独木支撑到多业并举

4月1日,黑龙江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时刻,代表着中国林业的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过去的采伐经济曾经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资源危困、经济危机”为一味向生态索取的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停伐,意味着林区要进一步扩大其生态屏障的功能定位。但商业性采伐要停,失业工人得管,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

转型,总是有困难,难免有阵痛。

但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大势所趋,等不得、慢不得。早转,早见效,早主动。慢转,积累的问题会越多,后续发展会更加被动。

出路在哪?总书记已指明方向,要积极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

四大森工集团已沿着这个方向扛起转型的大旗。总书记视察过的内蒙古森工正加速奔向小康林区,已基本形成以生态旅游、绿色林特产品加工为主的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经济格局;黑龙江森工这些年大力发展八大产业,2013年年产值接近500亿元,连续5年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大兴安岭地区积极发展替代产业,2013年全区绿色食品实现产值29.01亿元,同比增长24%,林下经济五大产业实现产值29.89亿元,同比增长97%;吉林森工是转型先行者,赢利点已经扩展到建筑地产和金融板块,非林产业已占营业收入的68%。

四头“大象”的转型具有不可估量的示范意义,充分证明了森林宝藏的实力和潜力远超出想象。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科技与时代的进步,林业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展。木本粮油成为保障我国粮油安全的战略产业,生物质能源成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药解决了世界医疗难题,单是一根毛竹创造出的产品就有2500多种,在国家发改委2012年发布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就有五大产业和林业息息相关……林业产业这个传统产业正在转型升级,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后发优势势不可挡。

替代产业的发展不仅消减了人类对森林资源过度依赖的压力,同时也能为林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吉林森工集团董事长柏广新就提出了“非林哺林”的理念,用非林产业利润反哺林业。去年,吉林森工从非林产业利润中拿出1194万元用于森林管护和资源培育,实现了产业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转与谋,转的是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式,谋的是绿色增长的产业格局。

破与立

从政府干预到市场主导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每年5亿多元到2013年的1450亿元,中央对林业投入的增长幅度足见国家对林业的重视。但实际上,按目前的国家投入水平测算,平均每亩每年投入仍不足20元,对于林业生态建设而言,仍然远远不够。

政府投入能否成为一个杠杆,撬动民间资本竞相“投绿”?

这需要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

一直以来,林业的计划经济色彩很浓。只有打破原有体制和滞阻,融入市场,接受洗礼,才能迎来更多的机会。

于是,林业部门开始了从“划桨人”到“掌舵人”的转变。

为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改,释放林业产业活力,全国19个省份出台了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全国县级以上的林权管理服务机构达1681个;启动了林下种植中药材补贴试点和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12个省份设立了省级财政专项,18个省份出台了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家林业局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全国林权抵押贷款突破1000亿元……

正是因为有了融入市场的勇气和探索,才有了胶合板纤维板的期货上市,木耳、红枣的现货上市,近50家涉林股票上市交易;全国涌现了14万个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林农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势不可挡;林业成为一片新的投资热土,成为承接其他行业转型的“蓝海”,于是研发电脑的种起了蓝莓,煤老板投资了林下经济,房地产商搞起了生态旅游……

从“要我种树”到“我要种树”,这种根本性的转变正是源于市场的力量。目前,全国新增人工林面积中,个体经营的占78%。

无论是已经完成主体改革的集体林改,还是正在破题的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一个重要思想贯穿始终,那就是要更加融入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一直关注中国林改,他认为要深化集体林改,必须进一步完善林权流转、金融扶持等配套措施,建立规范有序的森林资源流转市场,盘活农民森林资产,形成现代化林业经营体系。

实际上,厉以宁对中国林改的希望归根结底正是“更加市场化”。

破与立,破的是行政计划的干预藩篱,立的是市场主导的活水源头。

守与攻

从绿富相远到合璧共赢

有这样一组数据,2002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6.06%,人工林面积0.46亿公顷,林业产业总产值4634亿元;2013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46万亿元。

森林面积和林业产业产值增长的正相关不正深刻地诠释了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吗?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并不是一对相互掐架的矛盾体,而是一双相得益彰的合璧。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对于广大林农而言,靠什么富?

全国592个扶贫重点县中约有480个在山区林区,目前全国已有1亿农民拿到了林权证;林业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是农民最适宜发展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林业产业从业人员4500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7.5%。在很多地区,林业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同样是靠山吃山,但“靠”字的含义已有本质的转变。过去的靠是采伐索取,如今的靠是经营保护。

几个重大的林业工程,不仅是生态工程,同时也是民生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率保持在24.7%-28.3%之间;石漠化综合综合治理工程人民纯收入已经由人均3916元增加到4394元;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已经完成造林任务4.41亿亩,惠及3200多万农户……

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就这样完美结合。

建设美丽中国,什么才是核心之美?无外乎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我国有2.08亿公顷森林,其中用材林10亿亩、经济林3亿亩、竹林9000多万亩,还有森林公园2800多处、湿地公园300多处,这些宝贵的生态资源将成为构建这份核心之美的重要支撑。

守与攻,守的是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攻的是绿富兼美的战略高地。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有不少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和林业相关,其中但凡关乎林业转型的无不涉及发展产业。对于中国林业而言,产业是否强大是衡量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因为只有强大的产业体系才能攒足后劲,助力生态圆梦。

推荐阅读:

四川: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 划定生态红线

广西:差别考核 守护“生态红线”

海南:划定生态红线 增加湿地面积分区管理

陕西:划定三大林业生态红线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