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2013国际盆栽大会暨国际盆栽协会50周年庆典将在扬州宋夹城、万花园扬派盆景博物馆举办。在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盛会上,世界各国盆景文化精髓会在这里展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东道主——扬派盆景。
盆景是我国的传统艺术珍品,它以树木、山石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神貌,犹如立体的山水画。中国盆景“滥觞于汉晋,形成于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代一度衰落,今又复兴”。扬州盆景几乎与中国盆景同步,是中国盆景的先驱和重要组成部分。
扬派盆景其流派风格形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享誉于当代。它得益于扬州文化,又将自身融入扬州文化之中,成为一门独特的高雅艺术。它那一寸三弯的制作技艺可谓独步天下,随着不断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如今已经被确定为全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在国际盆景界成为中国盆景的一面旗帜。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作为传统美术类的盆景艺术,“扬派盆景技艺”名列榜首。
前世 【始于唐,兴盛于明清】
扬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自然植被十分丰富。正是这样的人文、生态环境,构成了扬派盆景艺术生成与发展的土壤和条件。
扬派盆景在唐代已有流传。在唐代,扬州就已是繁华的大都市、中外交通的港口和商品集散地。日本曾十三次派遣唐使,其中九次经过扬州。据日本盆景界人士称,中国盆景最早就是由遣唐使传至日本的,而当时盆景已在扬州流传。
元祐七年(1092),宋代文豪苏东坡调任扬州太守。他除了吟诗作画外,更喜制作盆景。他在著名的《双石》诗的诗引中说:“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玉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这是现知关于扬州山水盆景最早的文字描述。今扬州瘦西湖风景区陈列的钟乳石云盆山水盆景,系宋代花石纲遗物,也可看作宋代扬州山水盆景的实物。
元代时,汉族文人社会地位低下,闲情雅兴受到影响,但扬州盆景并未消亡。元人张之翰在《谢谭学正送盆梅》诗中提到“去年扬州梅数株,红红白白才须臾。中有一盆六尺余……”,这是现在知道的关于扬州树木盆景最早的记载。诗中所述“盆梅”,便是扬派盆景的早期形式之梅桩盆景。
明代扬州盆景迅速复苏,并开始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从现存几件明末古柏盆景中,可以看出明代扬州盆景的独特技艺和艺术风格。原存扬州盆景园的一盆明末桧柏盆景,干高三尺,屈曲如虬龙,树皮仅余1/3,采用“一寸三弯”技法将枝叶扎成,形神不凡,可看作早期扬派盆景代表作。
清代扬州盆景发展进入鼎盛期,《扬州画舫录》对扬州当时“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的盛况作了多处描述。这得益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扬州文人墨客的介入,提升了扬州盆景的文化品位,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二是以扬州盐商为代表的有闲阶层的介入,对扬州盆景的普及与提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代扬州已出现家族式盆景制作作坊,其专业化和商业化运作,将盆景制作技艺推向极致。
今生 【扬州城市新名片】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使清末以后因战乱而遭遇困境的扬派盆景艺术得以复苏,扬州的园林部门从民间收集古老盆景及古盆,寻访民间盆景艺人,并吸收其中的高手到园林部门工作。他们先后共收集到明清时代盆景20多盆,这些活的文物,经过精心养护和再创作,现已成为扬派盆景博物馆的藏品。
扬州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关心扬派盆景的发展。1984年10月,扬州市盆景园成立。2004年10月,通过整合资源,将扬州红园的盆景与部分技术人员并入盆景园,集中优势力量,发挥各方所长,进一步做好扬派盆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2005年,在原盆景园基础上,扬州组建了扬派盆景博物馆。2006年,扬派盆景博物馆与瘦西湖风景区管理处合署办公,解决了扬派盆景博物馆发展经费的问题,同时在专业人才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了扬派盆景传承与发展的步伐。2007年,我市又成立了扬州盆景研究所,专业从事盆景技艺的研究。
2009年4月,总投资达3000万元的扬派盆景博物馆新馆在万花园二期工程内建成,它融收藏、展示、普及、研究等各项功能为一体,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3200多平方米。新馆分为室内展示区、室外展示区和盆景制作养护区三大部分,附有示范表演厅、大师工作室、扬州盆景研究所等场所,标志着扬派盆景艺术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馆内现存一批古代遗存的扬派盆景,同时也展示了历年来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得重要奖项的作品。
扬州的盆景大师们多年来编著了《中国扬派盆景》、《水旱盆景》、《扬州盆景》等专著,还多次在国际、国内从事讲学和演示活动,使扬派盆景艺术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扬州城市的一张新名片。
推荐阅读:
发展 【继承传统不断创新】
当代扬派盆景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备受国内外好评。
1981年9月,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在扬州召开了“中国盆景艺术科研成果审定会”,扬派盆景以其鲜明的艺术特征被确认为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
1994年,扬州市盆景园赠送中南海四盆扬派盆景珍品,来访的外国首脑和重要外宾看后无不为之赞叹,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8年6月,这是扬派盆景技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派盆景技艺作为传统美术列入其中,扬派盆景博物馆则是其保护单位。
众多的扬派盆景代表作,曾多次参加国内、国际的顶级展览和比赛,屡获殊荣。传统形式的树木盆景代表作《巧云》、《腾云》、《行云》、《彩云》、《苍龙出谷》等均在历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中获得一等奖,其中《腾云》还荣获日本大阪国际花卉博览会金奖。此外,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水旱盆景代表作《八骏图》、《饮马图》、《垂钓图》、《清泉石上流》、《古木清池》等也同获国家级盆景评比展览一等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人审美情趣的变化,扬派盆景的制作技艺也在不断创新。如扬派盆景大师赵庆泉将扬州古典园林的表现手法用于盆景创造,对传统的水旱盆景进行了创新,在盆中表现自然界那种水面、旱地、树木、山石兼而有之的景观,创造出一种极富诗情画意和自然野趣的盆景意境,集中了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之长,达到了新的质的飞跃。
2009年6月,扬州市组成申办代表团专程赴美国新奥尔良申请2013年国际盆景大会举办权。与会各国理事被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秀美的城市环境、精致的盆景技艺和诚恳的申办态度打动,最终将2013年国际盆栽大会的举办权授予了扬州。
中国盆景“滥觞于汉晋,形成于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代一度衰落,今又复兴”。
扬派盆景流派风格形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享誉于当代。它得益于扬州文化,又将自身融入扬州文化之中,成为一门独特的高雅艺术。它那一寸三弯的制作技艺可谓独步天下,随着不断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如今已经被确定为全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在国际盆景界成为中国盆景的一面旗帜。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作为传统美术类的盆景艺术,“扬派盆景技艺”名列榜首。
何谓“一寸三弯”
扬派树木盆景多以高山上的松姿为表现题材,以观叶类的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为代表树种。传统规则式造型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云片”。云片是用棕丝剪扎技法,将枝叶剪扎成平整的薄片。一般顶片的形状为圆形,中下片多为掌形。云片的大小和多寡均视树形和植株大小而定,多至9片。云片l一3层称台式,多层的称巧云式。云片中的每根枝条一般都扎成很细密的蛇形弯曲状,最密者每寸枝内达到三弯,且叶叶俱平而仰,平行而列,称之为“一寸三弯”。
传统的剪扎技法采用棕丝扣系在植物的不同部位,进行枝条造型,又称“棕法”。棕法有11种。扬派采用的棕丝“精扎细剪”造型方法,特别讲究功力深厚和自幼培养,形成“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的审评标准。
艺术风格
【融入扬州文化成高雅艺术】
扬派盆景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它融“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中国盆景艺术代表作。古城扬州经济文化发达,深刻地影响了扬派盆景艺术风格的形成。
扬派盆景的艺术特点可概括为“严整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兼有北方之雄健和南方之秀美,与扬州园林一脉相承,都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富有诗情画意。如果说园林艺术是对自然景观的缩小,那么盆景艺术就是对园林景观的进一步缩小。扬州古典园林的写意手法和“自然、含蓄、清秀、淡雅”的风格,对扬派盆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但扬派盆景与扬州画派的关系更为密切,两者相互借鉴,异曲同工。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崇尚删繁削冗、标新立异,画树讲究“枝无寸直”,他们的书画理论,为扬派盆景提供了美学借鉴;而他们的诗文、画作也直接以盆景为对象,如黄慎的《盆景图》、郑板桥题画《盆梅》等,都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扬派盆景。
扬派盆景是艺术与技术、技艺与文化的结合。“清秀、古雅、飘逸、写意”的风格和“一寸三弯”的剪扎技艺,至今仍然是扬派盆景区别于其他各派盆景的最显著特征。扬派盆景既端庄大气,又工笔细描,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深远的意境。
扬派盆景以树木为主要素材,通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育,能在盆钵之中塑造出源于自然的形象美和高于自然的意境美来,这需要创作者具有较深的文化艺术素养、精湛的剪扎养护技艺,还得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扬派盆景作品中寄托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记录了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
推荐阅读:
(来源:扬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