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的力量:可以改变与不能改变的

2012年04月01日 12:50国际先驱导报孙浩

3月23日,华盛顿纪念碑耸立在满树绽放的樱花后

3月23日,华盛顿纪念碑耸立在满树绽放的樱花后

中国园林网4月1日消息:3月27日,日本樱花落户华盛顿迎来百年纪念日。此前一周,美国首都已被云霞般的花海点缀一新。当美国人叹喟樱花盛开的缤纷与壮观时,可曾记否:100年前,这些柔嫩的树种曾历尽波折才最终得以漂洋过海落地生根;60年前,它们也曾因战争的爆发一度成为仇恨的替罪羊。

润物细无声。这100年的生长不息,大抵体现了樱花的特质。所以,后来它们越来越多地被作为礼物广赠他国,一次次樱花的旅程,折射出的正是日本对外交往中的柔性力量。但与此同时,被政治过度解读下的樱花或亦担负着不能承受之重

无声的见证:日美樱花百年

美国东部时间3月27日上午,暖春多日的华盛顿意外遭遇一场“倒春寒”。潮汐湖畔,略显寒意的春风中,一袭紫色大衣的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与身着和服的日本驻美大使夫人合力栽种樱花树苗,重现了整整一个世纪前的一幕——1912年3月27日,同样是春寒料峭的一天,当年的白宫女主人海伦·塔夫脱和日本驻美大使夫人带头种下首批日本赠美樱花树苗中的两棵。

但与百年前不同的是:彼时,出席者着实稀落,“镇湖”而建的林肯纪念堂和杰弗逊纪念堂两座地标还未开工;而此时,媒体环绕,游人如织,樱花已成华府城中胜景。

适逢日本大地震周年纪念,因此今年的华盛顿樱花节别具意义。日本驻美大使馆为此特别设计制作了纪念手环:白色塑胶圈上绘制粉色的樱花图案,一侧印上日文“樱”字,另一侧印上英文“日美友谊”。

一个世纪,一个循环,一个切入口,樱花见证着日美近现代交往史的沧桑与繁荣。

樱花盛放在华盛顿

从3月20日起,今年的华盛顿樱花节正式启动,直至4月27日落幕。

华府地标潮汐湖畔国家大草坪是最佳赏樱之地,附近现有3700余棵樱花树,共十余个种类。同一个时间段内大规模

樱花盛放,会让你惊异于这纤弱花瓣铺排而成的视觉冲击。

有的树冠如绯云,放眼望去,拼接成厚重纷繁的粉色云层;有的垂枝如低云贴向湖面,与简洁高耸的华盛顿纪念碑和湖中倒影的杰弗逊纪念堂一起,被游人定格在镜头内;还有的花浅如雪,清风抚过时落英缤纷,轻轻铺洒在土地或石子路上,构成妙不可言的意境。情侣或亲朋三三两两在花雪中并肩谈笑前行,心情也仿佛衣裳一样沾了花瓣。还有什么比美更适合担当文化的使者?

国家公园管理局首席樱花专家罗伯特·迪非奥介绍说,26日是今年吉野樱(樱花品种之一——编者注)盛放花期的最后一天,花开景观可谓最佳年份之一,不过盛放时间也是最短。

但赏樱绝不是华盛顿樱花节主题的全部。1935年华盛顿首次在多个民间组织资助下正式举办樱花节。1994年起,樱花节从时间上扩展为两个星期,随着内容不断更新,逐渐发展为节目丰富的日本文化展示窗口。主办方表示,樱花节每年都可吸引上百万名海内外游客来华府赏樱,并体验多元的“日本文化大餐”。

为纪念日本赠美樱花百年,今年节日时间更扩至5个星期,活动规模更胜以往。其间,樱花大游行、烟花表演、樱花风筝节等“招牌节目”轮番登场,众多日本珍藏艺术佳品和表演团体也远道而来,日本驻美代表和专家更应邀主持日本赠美樱花百年史和日本文化等讲座,由了解带动理解,由理解加深连结。

树种赴美历经周折

“(日美)两国人士经过经年努力,才携手将这些树带到华盛顿。”米歇尔·奥巴马27日在纪念仪式上致辞时如是说。

此言不差。一百年来,若非美日两国民间及政坛人士近乎持续不断的游说和推动,不会有如此规模的樱花嵌入美国权力核心的心脏地带。

樱花初来华盛顿,不得不提到一位女士的贡献。时光追溯至1885年,美国人伊丽莎·西德莫尔刚刚结束访日的旅途,回到华府后立即致信当时美国陆军公共建筑及场地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提议从日本引进樱花,栽种到护城而流的波托马克河畔,以搭配相得益彰的城市景观。尽管这次呼吁未得响应,西德莫尔并没有放弃努力。负责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她的信写了一封又一封,转眼就是二十四载。

1906年,美国农业部官员及园艺爱好者戴维·费尔柴尔德自日本横滨苗圃购得两种共100株樱花树,并在自己位于马里兰州的私人领地内试种。此后两年内,他不但带动亲友购樱植樱,还通过植树节活动向华府学校推动种植樱花。也由此,费尔柴尔德认识了西德莫尔并结为知音。

时至1909年4月初,西德莫尔决定自筹资金购樱捐赠华盛顿,并致信自己在日本巧识的美国第一夫人海伦·塔夫脱。她很快收到了回信,是年4月7日,塔夫脱夫人在信中直言“此事可由我来处理”,唯一分歧在于她希望将樱花种在一条长街上而非水边。次日,世界首位发现肾上腺素的日本科学家高峰让吉在纽约从日本领事口中听到这个消息后,热衷于推动日美关系的他立即表示乐意捐款购买2000株樱花赠美。最终,日本方面决定以东京政府的名义进行捐赠,并得到美方首肯。

不过,樱花来美路开始并不顺利。当运送樱花树苗的船只1910年1月最终抵达华盛顿时,农业部检疫出这批树苗遭遇严重的病虫害。不得已,时任总统的威廉·塔夫脱下令烧毁全部树苗。

但日本方面并未放弃雏形之中的“樱花外交”。时任日本驻美大使尾崎行雄立即提议应再度捐樱,并得到东京市的响应。1912年3月26日,经过一年多从选种、育种到运送的严密把关,12种共3020棵樱花树苗辗转运抵华盛顿,于是便有了开篇所言百年前第一夫人的种樱一幕。

此后8年内,工人们陆续将吉野樱种植在潮汐湖沿岸,将其他11种樱花树苗种植在波托马克河公园内。1927年4月,一批学生集体种植樱花并举办纪念活动,算是日后华盛顿樱花节的原型。

美国人曾为护花“起义”

有意思的是,美国的第一夫人似乎一直与樱花及“樱花外交”颇为有缘。1965年,日本政府再次通过当时的美国第一夫人、林登·约翰逊总统的妻子向美慷慨捐赠3800株吉野樱。

或许是有感于此,米歇尔·奥巴马在讲话中笑言,“希望2112年时的第一夫人或第一先生仍有特权和日本朋友一道,再种一株能生存百年的樱花树。”

来美百年间,樱花的确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也由此触发过不少趣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被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戏称为“樱花起义”的小桥段。1938年11月,杰弗逊纪念堂的建筑工地上来了一群抗议的女士,令人惊诧的是,其中甚至有人将自己和身边的樱花树捆绑在一起,阻止因兴建纪念堂而破坏樱花树。这使得罗斯福总统不得不宣布,将择址移植这些樱花树,并声称媒体所谓“砍树决定”纯属一派胡言。对于这些爱樱如痴的女士们,罗斯福无奈地笑言,如若她们再不自行松绑,“会温柔但坚定地将这些女士连同绳索、樱花树一同移植到波托马克河公园其他地方。”

1982年,由于本国部分樱花树种遭遇洪灾而濒危,日本园艺师来到潮汐湖畔取走了800余个树种截枝,带回日本重新栽培育种;再至2011年,从潮汐湖畔现仍存活的百年樱花树上取得的样本也被送返日本,完善基因“族谱”的调查研究。

在美国也遭受过“冷遇”

日本驻美大使藤崎一郎今年年初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时写道,“正如法国馈赠的自由女神像成为纽约的象征,日本赠送的樱花胜景也成为华盛顿的象征。这些花树和它们的故事就是两国人民友谊的活见证。”

话虽如此,樱花在美国也遭受过“冷遇”。

二战期间,紧张的日美关系不可避免影响到樱花在华府的“待遇”。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第四天,4棵樱花树被人摸黑砍倒。尽管无从定案,却不能不联想到其中或多或少投射着当时美国社会某种普遍的仇日情绪。以至于为防范类似事件,美国政府不得不将这些日本樱花改称为“东方樱花”。

二战后,随着美日盟友关系的发展和确立,这段砍树“插曲”最终淹没在历史之中,日本樱花也重新成为日美友谊的标榜符号。

去年日本地震后,华盛顿樱花节主办方立即行动,为灾区筹款赈灾。在今年樱花节开幕仪式上,藤崎一郎致辞时重点之一就是再度向美国各界表达感谢。

当然,那些百年间推动樱花落户美国的人和事,始终在两国民间佳话流传。

以西德莫尔为例,她日后成为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早期成员和董事会首位女性成员。她多次前往日本,并与派驻日本担任外交官的兄长在日居住多时,曾以此经历撰文出书。

如今又到樱花季,在日本横滨的外国人墓地中,一棵由美国回赠日本的樱花正在一方墓地旁悄然绽放。墓碑上这样写道,“此处安眠着一位热爱樱花的女士。”

安眠者西德莫尔于1928年在瑞士去世,其骨灰后送至横滨,与其母亲、兄长共同长眠于此。近年来,一些日本人也开始了解这位樱花爱好者其人其事,每逢樱花季都会有人组织“粉丝”前来悼念,例行程序之一即是敬献一枝烂漫樱花。

推荐阅读:

广州:绯红樱花飞 最美人间四月天(图)

陈望衡:武大樱花的载体是自然 灵魂是文化

江苏无锡举办鼋头渚国际樱花节

陕西:高新二路樱花烂漫路人举起手机拍不停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