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育成350个三角梅新品种 ‘太极’昆明“选美”斩获大奖

2025年10月24日 13:18园林网柏斌

本网讯 记者柏斌报道 近日,“绽放新姿·2025三角梅新品种选美大赛”颁奖盛典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在这场汇集了国内外顶尖三角梅品种的盛会中,来自台湾于林园艺的参赛新品种‘太极’凭借其独树一帜的花色与典雅花姿荣膺桂冠,‘雪中红’则斩获季军。这两个获奖品种,是于林园艺创始人林继志与与其子承父业的于林园艺董事长林耿达,近三十年来育成的350余个新品种中的佼佼者。

林耿达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早在2009年就成功培育出台湾首个勿忘我新品种‘紫色之恋’和非洲菊新品种‘台樱园1号’并获得品种权。他在接受专访时,讲述了父子两代人在三角梅育种领域的探索历程与成功经验,展现了一段跨越海峡的园艺传承与创新故事。

匠心传承:从“情有独钟”到“承业拓新”

三角梅以其斑斓的花色、漫长的花期、繁茂的花量以及易于养护的特性,深受人们喜爱,林继志就是其中之一。并且在林耿达二十年前接棒于林园艺,主要负责红掌与番木瓜种苗的生产管理及红掌鲜切花育种后,而他则专注于三角梅新品种的研发。

林耿达告诉记者,他父亲起始于搜集台湾本土三角梅品种,随后通过与大陆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等园艺同仁的交流,不断丰富其三角梅种质资源。目前,在收集全球各地众多三角梅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成功培育出350多个各具特色的新品种,形成了完整的育种体系。

技术攻坚:突破“精密手术”般的杂交育种难题

丰富的三角梅新品种,凝聚着林继志父子应对育种难题的智慧与汗水。林耿达说,目前市面上的三角梅品种中,超过九成源自自然芽变选育,少量依靠化学诱变,而通过杂交育种获得的品种占比不足一成。主要原因是三角梅花粉与胚株活性较低、自交不亲和等问题;此外,具备杂交可育性的亲本资源稀缺;再加上其花器结构独特,为单室单胚株,人工授粉工序复杂如“精密手术”,耗时耗力。虽然芽变选育在花色上有所突破,但在耐寒性、抗雨性等关键性状的改良上,仍难以取得显著进展。

面对日益多元化和精细化的市场需求,林耿达认为:三角梅新品种培育要以无刺、具香味、超长花期、适合作乔木化栽培、花坛应用以及耐寒等为目标,选择勤花、结果率高、种子发芽率高,授粉后不易掉果,并保证其后代实生苗健壮性状的亲本进行定向培育。

在林耿达看来,三角梅的新品种培育和在城市景观应用上已达至臻,很难再有大的突破。因此除了要培育耐修剪、低维护的绿篱品种外,还应该积极开发三角梅行道树等新产品和新的应用场景。他透露他已育成适合做行道树的三角梅品种,3至5年即可培养成形,更可贵的是可嫁接任何时下流行品种,花季时节,满树繁花,美不胜收。

两岸融合:以花为媒 共促产业与人才发展

作为台湾省园艺花卉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副理事长、海峡两岸花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务副理事长,林耿达不仅是技术专家,更是两岸园艺交流的重要推手。

早在十年前,林耿达就敏锐洞察到大陆三角梅产业的巨大潜力与发展空间。多年来,他通过频繁参加昆明、深圳、漳州等地的花卉展览、学术交流,对市场的需求动态,有了更为精准的把握。目前,他已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作所、厦门园林植物园等大陆权威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通过系统的性状测试与分类研究,为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林耿达认为,种质资源的价值不在于数量的简单堆砌,而在于如何高效地挖掘和利用其潜能。他说他拥有丰富的可育亲本资源和相对成熟的技术体系,非常希望能与更多大陆同行及合作伙伴携手,让这些宝贵资源发挥出最大价值。

在人才培养领域,林耿达同样不遗余力。他借助在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担任产业教授的机会,将先进的育种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致力于为行业培育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园艺人才。

林耿达表示:两岸同根同源,在园艺领域互补性极强。大陆市场广阔,台湾在精细化管理、特色品种培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合作空间无限广阔。因此,他期待让三角梅不仅美化千家万户的生活,更成为连接两岸同胞情感的美丽纽带,以花为媒,以技为桥,共同描绘乡村振兴与美好生活的瑰丽画卷。


(来源: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