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柏斌报道 记者从日前在上海召开的2025年度上海市植物新品种保护研讨培训会上了解到,随着高效、科学、权威的DUS(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工作体系的健全并高效运转,我国植物新品种测试工作正以蓬勃之势迈向新高度,为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提供着坚实支撑。
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上海)分中心在开展品种测试
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上海)分中心业务副主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与保存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陈海荣研究员,长期从事植物新品种保护测试技术、指南标准研制等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农业部948项目、上海市技术标准专项等30余项。
据陈海荣介绍,DUS测试是植物新品种评价的核心,它依据官方颁布的《DUS测试指南》等标准技术文件,通过严谨的田间试验或室内分析,对申请品种的特异性(与已知品种有明显区别)、一致性(群体内个体特征整齐一致)、稳定性(繁殖后代能保持原有特征)进行科学鉴定。每个品种通过DUS测试,将获得一份详尽的“品种描述”和D、U、S判定结论,相当于为品种办理了一张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这张‘身份证’是品种审定、品种登记和最为关键的品种权保护的强制性必备条件。”陈海荣说。
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上海)分中心在开展现场品种测试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构建起一个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测试框架体系。该体系以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为核心,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7个分中心和云南花卉测试站、郑州果树测试站等6个专业测试站,拥有一支强大的专业测试队伍,实现了测试能力的全域覆盖与专业细分。上海分中心凭借自身优势,聚焦花烛属、萱草属、朱顶红属等花卉测试;昆明分中心依托“花卉王国”的地利,承担菊属、百合属、兰属等测试重任;北京分中心则专注于矮牵牛属等品种的测试工作。这种专业化分工极大提升了测试的精确度和效率。
1999-2024年,我国植物新品种受理授权申请91753件,授权37283件,连续八年稳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成员首位。申请量的激增也曾带来审查积压的挑战。为此,自2024年5月起,专家会审与现场考察相结合的全新审查机制的推出,实现了多环节同步推进,大幅压缩了审查周期,长期存在的植物新品种测试积压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24年,DUS测试量由2020年的16233件飙升至21706件。其中官方集中测试2543份,委托测试18689份,现场考察审查品种则由2020年的77个跃升至474个。
据陈海荣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了258种DUS测试指南和36种DNA指纹图谱鉴定技术标准,建成了包含16000多个品种的表型、图像和DNA指纹图谱的品种数据库。这些成果为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而审查效率的提升如同催化剂,进一步激发了申请量的增长。2024年,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达到14839 件,较2020年的7913件近乎翻倍,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陈海荣表示,我国DUS测试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高效运行,不仅强化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盾牌”,更激发了育种家持续创新的热情,为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未来,随着测试技术的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种业创新引擎将更加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