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多”妙笔写活山林文章

2025年10月20日 10:21中国自然资源报赵宁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近年来,福建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建设现代林业强省目标,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接续实施林业“八大工程”,生态红利不断释放,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如今,绿色已经成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林业,不仅展示出“生态美”,同时促进了“百姓富”。

逐绿前行 筑牢东南沿海生态屏障

福建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多林多是其一大特色和优势。

同时,福建林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从生态建设来看,森林分布不均衡,东南沿海人口密集地区森林覆盖率较低,总体生态系统较脆弱,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有一定差距,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资源保护监管的压力仍然很大;从发展利用来看,森林经营管理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科技支撑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林业生态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从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看,途径还比较单一,主要以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生态补偿为主,市场化的手段用得还很不够,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还不够通畅等。

近年来,福建省开先河,全面推进并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开辟绿色惠民新路径,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促进了林业发展、生态优美和林农增收,有力推进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新福建的建设。

2024年,福建省林业产业总产值8121亿元,同比增长6.1%,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竹林面积、竹笋年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3324万亩,超180万人参与林下经济发展。全省自然保护地达358处,全省85%以上的珍稀濒危物种、7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正式设立的五个国家公园之一。

先行先试 “一张票”激活万重山

在福建,小小一张林票,让老百姓不砍树也有收入,实现了山川披绿、林海生金。

2019年,三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合作经营、量化权益、市场交易、保底分红”为主要内容的林票制度改革试点,由国有林场与村集体共同出资造林或合作经营现有森林,双方按投资份额制发林票。

林票不仅能交易、兑现,还能质押、继承,林地经营动辄数十年才谈得上的收益,一下子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钱”,有效解决了林业难融资、林权难流转、资源难变现等问题,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近年来,林票改革作为福建省基层林改实践的一项创新性举措,在巩固林改成果、破解经营难题、促进维权增益、建设现代林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5年,为进一步完善林权资产折资量化的林票运行机制,福建省林业局在三明、漳州、龙岩、南平、泉州等地积极探索林票改革的基础上,开展林票改革调研,组织召开多场林票改革座谈会,广泛吸纳各地林票制发经验做法,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层面探索完善林权资产折资量化的林票运行机制,从引导高效合作、规范制发运营、推开市场交易、创新投融资模式等方面下功夫,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林农变股东。

截至目前,福建省林票制发已发展到6个设区市、37个县(市、区),制发金额近11亿元。林票变成了“绿钞票”,树林成了“活银行”。

探索突破 做好“三多”文章

福建省被列入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以来,坚持先行先试、探索创新,选择20个县(市、区)创新开展“多方得益、多式联营、多重服务”的集体林权制度“三多”改革试点,先后梳理下达两批62项重点改革任务,从赋权分利、经营创利、服务保利等方面协同发力,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改革成果。

围绕林下确权创新,福建出台了《关于规范林下经济不动产登记促进林权价值增值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在省级层面推动林下经济不动产登记,盘活林下空间,激发林下经济发展动能。2024年10月来,福建省共发放林下经济不动产证328本。其中,龙岩市新罗区通过“三权分置”改革,明确集体林地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企业经营权,推出林下经济全类型不动产登记制度,实现对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及森林景观利用等全业态确权保障。

作为福建首个区域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在福建省林业局的指导下,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不断加强市场对接,吸引全国产权要素进场挂网交易、云端竞价,累计交易突破50亿元,其中林业类占56%,平均溢价率14.8%。目前,全省8个设区市、54个县(市、区)的林场、林企进入平台交易。该平台成为全省最大林业要素专业化交易市场。

在推广多式联营,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福建围绕育苗、造林、管护、抚育、采伐等开展全周期经营,打通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销售等全链条发展路径,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立体精致经营、主体复合经营、三产链接经营。大力推动竹产业、花卉苗木、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木本粮油等绿色富民产业,竹产业、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产业产值相继破千亿元。

为更好服务改革发展,福建积极创新林业金融改革,持续推广“闽林通”系列普惠林业金融产品,林业碳汇贷、生态公益林补偿补助质押贷等创新改革,积极引导各地探索创新林下空间经营权贷款产品,满足更多林农融资需求;持续推进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林权监管、收购处置、收储兜底“五位一体”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福建省还着力在创新采伐制度、拓展林业碳汇、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上先行。在全国率先开展人工商品林由林权所有者自主确定采伐类型和主伐年龄改革,赋予广大林农和林业经营者更多的采伐自由度和自主权,有效落实林木处置权和收益权;不断深化人工商品林按面积批准林木采伐改革,简化审批手续,有效减轻林农负担,提高森林经营效益;印发《福建省深化林业碳汇交易行动方案(试行)》《福建碳中和林认定及其碳汇计量监测方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初步建立碳汇监测体系;在全国首创林业碳汇赔偿机制,推动受损森林资源从传统“补种复绿”直接修复拓展为林业碳汇损失赔偿全面修复。

点绿成金 生态底色变富民资本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优势成为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绿色不动产”不仅滋润了八闽儿女的生活,更富裕了万千林农。

美生态——2002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植树造林超4271.5万亩,森林覆盖率净增4.6个百分点,达65.12%,连续46年位居全国第一;森林蓄积量净增4.46亿立方米,达8.07亿立方米。

富百姓——林改赋予农民更多的生产资料,广大林农通过发展林木产业、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有力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2024年,包括广大林农在内的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5万元,比增6.7%,重点林区林农涉林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5。

强产业——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635.9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121亿元,木材及主要林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其中,木质活性炭产量等居全国首位,造纸产业总产值位列全国第二,纸浆、木制家具产量位列全国第三,笋竹产业总产值、花卉苗木全产业链总产值等均居全国前列。

稳林区——广大农民养林护林积极性明显提高,森林火灾损失明显下降,盗砍滥伐林木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近年来全省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林业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大量林区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促进了林区社会安定稳定。

转观念——福建通过加强自然文化宣传教育,组织开展“爱鸟周”“湿地日”“世界森林日”,以及义务植树、创新“森林城市”等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广大群众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守护青山绿水已成为福建人民的自觉行动,爱绿护绿植绿观念深入人心。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