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万名“农业工人”走俏新农村

2008年08月29日 09:21团结报汤晓莺 向子权 周力群
    中国园林网8月29日消息:入秋以来,泸溪县浦市镇马王溪村村民石建华不再像往年那样忙于在稻田收割,而是在村里的椪柑育苗基地里忙碌着。今年他和该村大多数村民一样,把自家的田按580元一亩的价格租赁给县农业局用来培育椪柑苗木,自己则成了按天计酬的雇用工。如今在该县,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像石建华这样的“农业工人”已达10000余人,人平仅在田地里“上班”一项年可创收5000多元。

    近年来,该县把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工作来抓,精心打造水果产业链、蔬菜产业链、畜牧产业链、水产产业链和中药材产业链等,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切实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把分散的田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公司租赁农民土地,负责提供资金、种子、技术和产品回收,农民变成公司“员工”,按天计酬,负责种植、管理和收割。这种模式,惠及全县15个乡镇4000多农户10000余名“农业工人”,经济效益达6000多万元。这种模式使大批农民不需要离乡离土外出打工谋生,在家同样一年四季有事做、有钱赚,他们不仅在出租的田地里进行季节性劳作,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干自家的农活,在邻近厂矿企业打零工,并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形成了农民增收的“倍增效应”和“乘数效应”,极大地减少了“空巢家庭”和“留守儿童”的出现。

    此外,“农业工人”的出现,还带动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科技素质的提高,造就了一批综合素质和现代意识强的新型农民。通过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工人”成为科技示范的带头人,使该县的农业产业化生产进一步向高规格、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益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