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保护修复红树林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5年04月22日 10:15中国绿色时报曹云

海南是我国红树林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曾经,无序开发、过度利用红树林资源成为常态、成为惯性,也成为亟待破解的发展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以往无序发展的养殖业从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有序退出,同时加大补植红树林力度、全面实施管护监测等,持续推进红树林生态向好向优,努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崭新局面。

滨海湿地鸟类欢歌

每年冬春季,来到海南东方黑脸琵鹭省级自然保护区,只见滩涂上成群黑脸琵鹭悠闲散步,或低头觅食、或驻足嬉戏。2025年,到东方市越冬的黑脸琵鹭数量达到120只,创历史新高。


红树林湿地修复迎来大量黑脸琵鹭栖息 陈开魁摄

黑脸琵鹭是全球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鸟中大熊猫”。因其扁平如汤匙的长嘴与中国传统乐器琵琶极为相似,故而得名。又因其脸颊为黑色,颇像一位戴着黑色面具的舞者,故有“黑面舞者”“黑面天使”之称。

从2015年34只到2025年120只,过去10年间,保护区黑脸琵鹭种群数量保持稳步增长。

保护区位于东方市四更镇境内,是海南省黑脸琵鹭数量最多的越冬地,2006年成立,主要保护对象为黑脸琵鹭及其栖息地、红树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总面积2.1万多亩,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是众多候鸟越冬迁徙的理想家园。每年10月末至次年4月,保护区湿地都会吸引黑脸琵鹭等上百种候鸟前来越冬。

近年来,为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增加鸟类食物补给,东方市全部清退保护区四必湾国家重要湿地内的养殖塘,共850亩,恢复自然潮汐节律,重建底栖生物群落,贝类、小鱼虾等黑脸琵鹭主食资源量显著提升。同时,清理拉关木等外来有害树种,补植本土白骨壤、红海榄等,优化红树林结构,生物多样性承载力稳步提升,吸引不同生态位鸟类如涉禽、游禽、猛禽等前来栖息。

通过生态保护修复、滩涂造林、实施生态补偿、构建“巡护+宣传”双轨机制、举办爱鸟周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主题宣传活动等有力举措,保护区红树林面积在增加、红树林生态环境在优化,为候鸟提供舒适的栖息地、充足的食物,珍稀鸟类越来越多。

不仅黑脸琵鹭数量创历史新高,2023—2025年保护区鸟类数量分别达到约5000只、6000只、7000只,总数稳步提升。新增鸟类31种,栗树鸭、黑翅鸢、白腹鹞、黑鸢、褐耳鹰、紫水鸡、水雉、阔嘴鹬、大滨鹬、栗喉蜂虎等已成为保护区“常客”。

东方黑脸琵鹭自然保护区的巨大生态变迁,是近年来海南红树林保护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

保护修复优化生态

作为重要的海岸防护林,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具有防风消浪、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有“海岸卫士”之称。

海南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对曾经过度开发利用等发展难题,加大保护修复力度,优化海岸红树林生态系统。

滨海湿地新生的红树林 卢刚摄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以红树林为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红树林连片面积最大、树种最多、林分质量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2013年以来,保护区采取退塘还林、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管护监测、栖息地管理、外来红树植物清理、发展生态旅游、科普宣传等综合措施,累计投入3.99亿元,清退养殖塘5776亩、修复红树林4523亩、新增红树林4731亩,东寨港红树林面积从2013年23670亩扩大到26565亩。

自2018年至今,三亚市在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退塘还林(湿)及生态修复工作,退塘1600多亩。2021年立项实施铁炉港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抚育、管护现有红树林164.2亩、种植红树林295亩。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区还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红榄李的唯一天然分布地,目前野外植株仅余古树9株。

2016年成立的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是全省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为恢复红树林、丰富生物多样性,近年来已清退养殖塘1734亩、人工种植红树林1029亩、营造鸟类栖息地377亩、清理拉关木300亩。

随着全省红树林保护修复力度持续加大,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大本土苗木培育和供应等基础支撑也提上日程。

今年初,文昌清澜红树林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获批。种质资源库位于文昌市东阁镇群建村委会排港村,面积228亩,现保存种质资源75份,涵盖14种红树植物,包括正红树、红海榄、木榄、海莲、角果木、拟海桑、白骨壤、黄槿等红树林品种,为红树林种质资源保存、研发、生产提供坚实支撑。

红榄李成功繁育,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的海南红榄李苗圃,今年正式启动了第四代红榄李大面积育苗工作,播下超万颗种子,为延续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带来新希望。如今,保护区已有超过20亩、2400多株红榄李苗存活,一片新的海上绿洲焕发出愈加旺盛的生命力……

绿色发展活力展现

受益于各种有力有效的保护修复措施,近年来,海南岛沿海一带,红树林愈加葱郁茂密,吸引更多游人享受由碧海蓝天红树林交织而成的自然美景,以红树林保护区为载体的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等呈现火热发展态势。

“过去,白鹭非常稀少,现在成群光顾。越来越多的生物来此‘安家’,这些都是湿地生态持续得到改善的具体体现。”陵水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湿地管护中心管护队长王智强在巡护中,再次见到了沙虫的身影,“这类生物需要非常清澈的水质,没有污染才能生长。”在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上空,不时有成群的白鹭翩跹起舞、盘旋往返,“鸟浪”奇观令人震惊,已成当地一大自然奇观。

3月15日,2025年海南爱鸟周系列活动在陵水拉开帷幕。红树林湿地公园内,孩子们手持望远镜屏气敛息观察鸟类,用画笔勾勒红树林生态。“保护红树林,我们都应该是主人翁。”孩子们真诚地说。

从“旁观者”到“行动派”,海南红树林保护故事激发了全民守护行动。在儋州,红树林保护政策已经编成民间音乐传唱,村民自发清理滩涂垃圾,渔船主动为候鸟腾出觅食区。

人们之前担心的生态保护“负担”,正逐渐成为“资产”。

2022年,海口市三江农场红树林修复项目完成签约,是海南首个海洋碳汇生态产品交易项目,交易碳汇量3000余吨,交易额30余万元。

儋州新英湾利用红树林探索“两山”理念转化新路径,发展湿地友好型旅游。观鸟研学、生态摄影等项目让村民从“靠海吃海”转向“护海养海”,生态旅游收入逐年增长。

近5年来,全省累计新增红树林近2万亩,“海上森林”重现生机,绿色发展活力展现。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