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式园林更宜免费开放

2008年07月16日 09:10中国绿色时报曹云
    中国园林网7月16日消息:7月初,随着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试运营,有媒体报道称,公园预计对公众全面开放的时间将在明年“五一”。对于公众关心的门票问题,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相关人士表示,是否收门票还有待物价部门研究,“我个人认为,门票不会超过20元;如果不收门票,公园各项设施的损坏率可能上升”。

    尽管并非定论,但老实说,这不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说法,当然也令人难以认同。

    作为目前北京乃至全国最大的城市公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一座处处凝聚了最新的现代生态环保科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与人文情怀的新型都市园林;其先进的设计理念与建筑技艺使之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式园林,几可称为中国现代园林建设的典范。

    基于回收建设成本、便于运营管理等物质层面的需求而收费的做法显然非常不合时宜,与其作为绿色奥运遗产的美好公众形象严重不符,更与当今国外公园基本免费开放的先进服务运营模式和潮流格格不入。

    该公园以“通往自然的轴线”为设计主题,用大气磅礴的自然山水园和谐地衔接了现代化的都市与美丽的大自然。公园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占地680公顷,分南北两区。其中,南区面积为380公顷,以大型自然山水景观的构建为主;北区以发挥生态保护与恢复功能为主,为自然野趣密林,主要突出“野趣”。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为公园的一山一水增添了气势、内涵,而发达的科技和强烈的时代感的融入更使公园熠熠生辉。

    据了解,公园具有左急右缓、藏风聚气的传统东方园林特色,从设计到建造的每个环节,无不巧妙地深藏着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主山取名为仰山,与景山相呼应,亦暗合《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说法;景点朝花台和夕拾台,让人联想到“朝带露折花、夕花香犹在”的意境;其他景区如泓天一水、蓬瀛胜境、沧浪间想、时鸣夹镜、芦汀花溆、林泉高致等,仅从其名称就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味,不由得令人浮想联翩……

    与西方几何式的、将园林作为建筑空间外延的传统不同,中国园林把自然山水通过艺术、哲学等文化方面的深层提炼、浓缩后,再现于繁华都市。从此角度看,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显然真正体现了中国数千年造园文化的传统理念。

    与此同时,公园还融入了现代科技理念与技术,使生态环保成为其一大特点。建筑采用生态节能设计、为房间透入自然光的光导照明、节水近一半的智能自动浇灌、年雨水回收量百万立方、全园污水零排放……无处不在的现代科技彰显出公园的技术含量与时代气息。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精妙融合,给公园营造出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浓郁园林艺术意境。湿地或为其中的代表。

    采用最先进的高效水处理系统的人造湿地位于南区西侧,每天能对清河污水处理厂引来的2000吨再生水和2万吨主湖循环水进行处理。贴近水面的古朴木栈道纵横交错,不仅体现出设计上的精致雅趣,也极大提升了景观质量。种植的大片芦苇、香蒲、球穗莎草、菖蒲和美人蕉等各种水生植物和花卉,在微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置身其中,让人恍如身在水乡;穿行其间,还能发现水中畅游的小鱼,偶尔被从芦苇中一飞冲天的野生白鹭吓一跳也不是没有可能……

    走进公园,公众不仅可以享受绿色心情,还能感悟传统文化、领略现代科技;走进这里,公众仿佛走进一处自然博物馆、一处人文博物馆、一处科技博物馆。对奥运会后的森林公园,公众有理由充满期待与渴望。

    据悉,建造公园投入的资金已达26亿元~27亿元人民币。就此,相关人士亦曾表示,“收多贵的门票肯定也收不回成本”。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收低价门票?因为不收门票会导致公园设施破坏率升高,因为公园运营管理资金需求量大,或者干脆就是有人希望通过公园盈利,先留一个收费的“伏笔”,便于日后调整。

    无论如何,以门票谈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根本就不合时宜,在现代经济社会语境中尤其如此。因为公园从来就是公益事业,完全由政府公共财政负担其服务、运营费用实乃天经地义。

    在众多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公园都免费开放;公园无论大小,环境都十分整洁,并且很少看到管理人员的身影。与之相比,靠门票来补充运营资金、限制入园人数从而减轻压力等做法,就太落伍、太僵化了。要知道,公园硬件建得再好,如果在运营、服务模式等软件方面不能创新,那么,公园变得愈加小气而拘谨是必然的。

    作为一座博物馆式的园林,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更宜免费开放,收费无异于旧瓶装新酒。公众更期待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能够走向新境界、开创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