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零食之王”巧克力——可可在湛江的种植

2008年06月20日 09:42碧海银沙网曾青 何强 小雨

可可树

可可果

采收下来的可可果

 

    中国园林网6月20日消息:可可属梧桐科(STERCULIACEAE)可可属(THEOBNOMA),学名为THEOBNOMACACAOL。可可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营养丰富,味醇且香,可制成香浓可口的巧克力,是很多小朋友甚至成年人的至爱美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近500年的历史当中,目前还没有一种食物能够像巧克力这样,如此迅速地征服了全世界各个角落的各类人群。如果您看过好莱坞名片《浓情巧克力》的话,朱莉叶•比诺什在剧中的一句名言会使你非常难忘记,就是:“你不能拒绝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绝爱情”!因此,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有“世界零食之王”的美誉。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9世纪以后,非洲、美洲、澳洲、亚洲相继发展了可可种植业。

    话又说回来,时至今日,当人们在品尝享用美味可口的巧克力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可可树是怎么被发现的。据植物学家考证,最早的可可树要追溯到大约4000年前,它们生长在亚马逊河(Amazon)和奥里诺科河(Orinoco)盆地的热带雨林中。据传说,在热带雨林的中心,处于亚马逊河(Amazon)和奥里诺科河(Orinoco)之间的地方,生长着一种银灰色树皮的树。作为一种脆弱的物种,它总是生长在高一些的树的阴影下以避免灼热的阳光。当它成熟时,蓓蕾、花朵和大的橙褐色的果实直接在它的枝干和主干上长出。生活在森林里的猴子和鹦鹉会摘取成熟的果实,破开它们的外壳吃掉里面的果肉。一天,一个印第安人外出寻找食物,看到了这些动物在吃这些果实,于是决定亲自观察一下果实。他打开一个,他看到了里面不但有果肉还有很大的种子。起初,他不知道如何处置这些种子,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它们由于整日放置于太阳下而开始干了,于是他尝试着尝了一个,虽然很苦,但他发现他喜欢这种味道。就这样,玛雅人开始食用可可并栽培可可了。自然而然,到后来,就发展制成了我们今天大家都可以吃到的美食巧克力了!

    据我国的有关史料记载:中国于1922年开始在台湾的嘉义、高雄等地栽培可可树。1954年6月,琼籍归国华侨从印度尼西亚引入红皮可可果实一个,内有种子28枚,播种于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发芽率达100%。湛江最早的可可种植是在1955年,当时旅居南洋的徐闻华侨蔡兴昌(祖籍广东省雷州府徐闻县龙塘乡鱼塘村)从印尼带了十几粒可可种子回到家乡,种植于龙塘乡深井村旁(现红星农场与龙塘镇黄定村交界处)的丛林里,共有两株成活,获得成功。后在1956年2月至年底,华南垦殖局从印尼和马来亚多次进口可可果(210个)和可可种子(0.06公斤),分期分批分配给海南垦殖分局、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育苗、试种。鉴于南洋华侨在徐闻已有种植成功的经验,于是1956年11月,从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移苗30株到粤西垦区的徐闻育种站试种再获得成功。 

    此后的一段时期,我国南方的可可种植曾有过一段时期的兴盛:1956年5月,国家再从印尼引入的一批可可果25个,分给海南保亭育种站、兴隆农场培育,结果共育成可可苗421株,其中保亭育种站育成336株,兴隆农场育成85株。至1959年1月第一次收获,收获植株占定植总株数的21—23%(保亭站21%,兴隆农场23%),1959年开花结果的株数占总株数的50%以上。1959年,保亭站的可可树每株平均产果6.06个,并立即繁殖,共得种苗8000株,扩大种植面积约4倍。1960年4月,保亭站、兴隆农场用4个半月的时间,共繁育可可种苗1.5万株,提供其他农场试种。海南行政公署农垦局于1960年在兴隆农场召开可可生产现场会议,总结可可试种的经验,部署从试种转入生产性栽培的规划和安排。后来,雷州半岛南部的徐闻农场在种植椰子时,以可可作为间种作物经营,因在大田种植,又作为间种作物,但这样的种植又使可可树开花结果的时间比试验的迟。 


    由于可可怕寒、怕风、怕旱、怕晒,粤西南部的徐闻垦区虽有少量的种植,但由于它管理难,产量低、成本高,经济效益不理想。因而种植很少很少,加上可可豆的加工技术复杂等原因,可可一直没有形成生产性种植,只作为参观、展览用的试验性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