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第五届中国花卉产业高峰论坛在天津开幕

2008年06月18日 10:07农博网

    中国园林网6月18日消息:2008第五届中国花卉产业高峰论坛于今天9:00在天津东丽湖度假村隆重开幕,会议由王殿富主持。

    王殿富:现在请江泽慧会长发表题为中国花卉产业发展三十年回顾与展望的主旨演讲,大家欢迎!

    江泽慧:尊敬的李润兰副主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第五届中国花卉产业高峰论坛今天在美丽的天津东丽湖畔开幕了,与各位新老朋友见面我感到十分的高兴。首先,我谨代表中国花卉协会对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像为本届论坛成功举办付出辛劳的各有关方面、特别是东道主天津市东丽区表示衷心的感谢!(热烈的掌声)

 


    向与会的各界人士致意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刚才,李主任向我们介绍了天津经济发展在中央进一步加强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之后所取得的成绩,使我们深受鼓舞,我们相信在天津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领导下,天津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我们从2004年开始中国花卉产业高峰论坛已经举办了四届。对于促进政府、协会和企业的交流、推动花卉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业内的普遍认可。在这里我想要高兴的告诉大家,我们下一届的高峰论坛将于明年4月在中原的花木基地河南省许昌市举办,我听说了许昌市也组织了代表团来学习这次东丽区举办的第五届的经验,我想我代表主承办方诚挚的邀请大家届时光临指导。

    本届论坛正逢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我国花卉产业发展三十周年,同时也是本届论坛的举办地,东丽湖建成三十周年,特别是四川遭受了特大地震灾害之后,恢复重建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和全国人民一道要帮助灾区建立希望之花学校和花卉业的恢复重建发展。我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把本届论坛的主题确定为“30年·回顾与展望”,我们将共同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花卉业走过的历程,展望今后花卉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从1978年至今的三十年,对于中华民族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998年的中国百废俱兴,今天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国立日升、蓬勃,我们即将在全世界目光的注视之下,要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平安奥运会,我们花卉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应运而生,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的发展壮大,三十年来我国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花卉业的今天。

    回顾三十年花卉产业发展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1990年为恢复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前五年,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度的通行,农民在自己的职能田上开始发展,规模小、品种杂、种植分散、产品质量不高,到1984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仅为1.4万公顷,产值是6亿元,出口额还不到200万美元,之后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基本经营制度的全面确立,特别是中国花卉协会和各地花卉协会的相继成立,花卉生产进入了有组织的发展阶段。花卉生产市场和流通日趋活跃,到1990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达到了3.3万公顷,销售额为18亿元,花卉出口2200多万美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第二阶段是1991年-2000年,为巩固提高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化、美化的要求的提高,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对花卉产品的需求迅速的增长,各地把发展花卉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大大的加快了花卉业的发展进程。

    到2000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已达到了14.8万公顷,销售额为158.2亿元,花卉出口是2.8亿美元,在这个阶段花卉生产快速的发展,产品的质量稳步的提高,区域化布局初步的形成,科研教育发展迅速,对外交流合作日益的广泛,花卉业已经成为一项前景广阔的、新兴的产业。

    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至今,为了调整转型阶段,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的深入,花卉生产由高成本的发达国家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进一步的转移,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花卉需求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花卉的生产面积大幅度的增长,但是质量效益还不够高,产业的结构还雷同,产品结构的同质化,从业人员素质比较低和创新能力弱的等等问题也更加的突出,我想面对这个新的形势,为了处理好速度、结构、效益和质量的关系,实现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调整成为了这个阶段主旋律,全行业在优化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尽快的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由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和追求数量的粗放型经营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节约型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也狠下功夫,并且我们在这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以2006年我们现在全国花卉生产的面积已经达到了72.2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花卉销售额达到了556.6亿元,出口额已经达到了6.1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2005年当时的我们的生产面积是83万公顷,数量比这个要高,我想我们2006年的数字与2007年相比花卉的生产面积下降了10.8%,也就是说数量上我们是下降了,但是销售额和出口额都分别提高了4.5%和295.4%,最可喜的变化,表明了我国花卉业正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表明了我国花卉产品的品质有了新的提高,表明了我国花卉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不断的增强。

    女士们、先生们,我国花卉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雨露阳光,经过广大从业人员的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三十年来我国花卉产业的生产面积增加了50多倍,销售额增加了90多倍,出口额增加了300多倍,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世界花卉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重要的花卉消费国和花卉的出口贸易国。

    三十年来,我们花卉业区域的布局明显优化,基本形成了以云南、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河北为主的起花(音)生产区域,以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福建、海南为主的苗木(音)生产区域,以江苏、广东、浙江、福建、四川为主的盆景生产区域,以四川、云南、上海、辽宁、陕西、甘肃为主的种球、种苗生产区域,一些我们特有的传统花卉产区和产品比如像洛阳牡丹、大禹精华的茶花、漳州的水仙花、天津的菊花等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三十年来,我们花卉业规模化的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06年,全国实施栽培总面积达到近5万公顷,种植面积3公顷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上的中大型花卉企业已经达到8450多家,同时还拥有了像绿大地这样的上市的企业。

    三十年来,我国花卉科研教育的发展迅速,全国现有省级以上的花卉研究单位100多个,有50多所省级以上的农林院校及一批中专职业技术院校设置了观赏园艺或者园林专业,不断的培养急需的花卉技术管理人才,花卉的科研成绩显著,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截至目前已经获得新品种权的草本花卉品种28个,古本观赏的品种达到69个,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十年来我国花卉产品、市场体系初步的建立,花卉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并不断的向上下游延伸,有形的市场已成规模,流通体系不断的完善,交易模式不断的丰富,将云南像南皮批发市场、昆明花卉特卖中心这样的交易市场,出现了一大批物流企业,在国内花卉消费规模逐渐扩大的基础上,花卉消费市场逐渐的细分,消费服务体系初步的确立,以花卉协会为代表的行业组织的体系在不断的优化,花卉的投融资体系和保险的体系正在建立,三十年来我国花卉业的产业地位不断的提升,作为一个劳动力密集、资金密集的朝阳产业,花卉业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明显的显现,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女士们、先生们,三十年来我们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花卉产业,这一重大的课题进行努力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宝贵经验。我想归纳起来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坚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花卉业是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一体,只有坚持把花卉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统筹考虑,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进程、生态环境建设等结合起来,花卉业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坚持了宏观指导和政策的扶持。发展花卉业对于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关部门和各界政府对于发展花卉业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一些花卉的主产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对于促进产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各地不断加大了花卉的科研,特别是花卉新品种培育的工作力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的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紧紧地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我国花卉业总体水平,努力的实现花卉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我国发展花卉业的始终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依托,依靠政策扶持和科技进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五、坚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消化国外一个都市类的经验接轨和结果,快速的提高我国花卉业的综合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