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18日消息:“平均每个区县、每周就增加一个新工厂,可农业投资却还不见呼呼往上窜”,一场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横扫37个国家之后,国内的农民却始终没有等来预期中农业投资的热潮,人们不禁心生疑问:“是不是有啥担心呢?”
6月12日,一场汇集了民营企业家、涉农企业、农业科技专家和政府管理层的座谈会在南京举办,就民间资本投资农业进行了深入研讨。
农业领域将是投资“热土”
江苏省农学会副秘书长牛宜生说,近一段时期,全球粮食价格不断上涨,而世界粮食储备却达到了26年来的最低点。2007年国际粮价上涨了42%%,世行预计2008年国际大米价格还将上涨55%%。
“人都是吃五谷杂粮的,再贵也得买来吃啊,谁也不会亏待了自个儿的肚子吧。”牛宜生一句玩笑话释去了众企业老总心头的疑云。
玩笑归玩笑,但是现实是严峻的。虽然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储备也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但是我国的粮食安全依然有后顾之忧:经济过热威胁18亿亩耕地;人口不断增加;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专家们认为,中国的耕地全部用于农业生产也只能满足85%%的农产品需求,其余部分只能依靠进口,我国粮食安全仍是一个大问题。
正因为如此,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七大报告,2004年以来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政府管理层已经发出强烈信号: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是当前社会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应运而生的背景和绝好时机。
农业科技专家一直是农业投资的积极推进者。因为我国的农业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小农经济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后将引入诸多先进的生产模式,从根本解决耕作效率低下、滥用农药化肥、粗放式生产等“顽疾”。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民营资本向现代农业领域进军同样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江苏省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马康贫教授告诉记者:传统农业一直是小而散的分散型小生产,现代社会需要规模农业,而民营企业带着巨大的资金以及完善的管理经验投向农业,将比原来小而散的小农生产取得更好的效益。
生态、科技、休闲将是农业投资的“香饽饽”
江苏省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一直在跟踪研究民间资本对农业的投资问题。
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农业投资其实并不是换个有钱的老板来傻种田,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带有强烈的市场导向性,规模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农业投资的主要模式。其中,科技含量高、生态效益显著、休闲观光两相宜的现代农业最受投资者的追捧。
南京丰盛集团是一个以工程建筑和地产经营起家的民企,该集团农业事业部经理纪金忠告诉记者,他们已拥有3千亩农业基地,目前形成三块,一个是江边湿地公园,里面有农业酒店、农业旅游;一个农业苗木种植基地,里面散养了品味鲜美的草鸡等家禽;还有一个水产养殖基地。
但是农业投资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农业投资周期长、获益空间有限、关键性技术难题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积极性。据一项抽样调查表明,近一半的涉农企业面临资金问题,1/3以上存在人才短缺现象,管理、技术问题也困扰着1/4左右的企业。
“不熟悉、不了解,想投入却不知从何下手,”牛宜生副秘书长形象地比喻道,他认为“‘农业’和‘资本’的互惠互利中必然存在一些‘中介’因子,科技支撑应该成为这个‘中介’的中坚力量。”
因此,与会的专家和企业代表认为,应大力发挥农业科技中介的力量,通过为企业定制发展规划,提供技术指导,不断推荐优势农业项目、新技术新品种,搭建融资平台、研发平台,使之始终处于较高的发展起点,对民间资本投资农业提供科技支撑,协调产学研,凝聚农科教,为民间资本投资农业提升信心和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