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7日消息:这两年,蕨类植物在市场上一直处于利润微薄、靠走量盈利的境地。随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的显著增长,生产商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近日,记者就如何进一步激活蕨类植物市场采访了国内主要的蕨类植物种苗供应商和专业生产商。
价格触底已是不争的事实。福建厦门芊蕙种苗有限公司是南方主要的蕨类植物专业生产商。公司销售经理柘宁告诉记者,蕨类植物在南方山上比较常见,以前当地的消费者不太愿意花钱买,产品多供应北方市场。近两年,虽然南方市场对蕨类植物的接受度有所提高,但蕨类植物的价格已经因为跟风生产而触底。如‘美丽波斯顿蕨’国产苗生产一年后,每盆出圃价格仅三四元;以草炭为介质、盆径9厘米的狼尾蕨,每盆批发价通常也仅四元。而以水苔为介质的无盆狼尾蕨批发价格仅在七八元之间,仍很难走量。“对于蕨类植物,批发商能接受的价格在5元以下。”柘宁说。
从品种、设施上找利润增长点
眼下,生产成本普遍提高,生产商的利润进一步吃紧,生产周期半年以上的产品单盆利润已在1元以下。
应对这一局势,专业生产商已开始改变思路。北京吉鼎立达科贸有限公司在品种选择上更加集中化,以前铁线蕨、肾蕨、鸟巢蕨、鹿角蕨等10多类产品平分秋色,现在已把重点放在了鸟巢蕨上。副总经理范春林说,种植多个品种后,觉得对鸟巢蕨的“脾气”把握得最好。今年公司发挥此项技术优势,增大了鸟巢蕨的供应量,且不分株,使产品出圃整齐,提高了温室的周转率。
除了调整品种,生产商还在设施上进行改进。厦门芊蕙公司增加了喷灌、喷雾设备的使用频率;吉鼎立达公司则针对冬季供暖成本,在暖气散热片材质上取得突破,采暖功效比原先提高了10倍。目前,该公司已就散热片的改进技术申请了专利。
针对目前生产商为降低成本常常分株的做法,北京五洲翔远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邵远祥提醒生产商,要注意控制分株后植株死亡率,一方面要选择好种苗,进口种苗也各有优劣,宜选大苗;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分株时间和分株倍数。现在生产商分株时,一株分2到4株的都有,不应盲目求量,需按植株长势和大小来判断分株量,单株宜带5至7片叶。
就应用、推广寻消费突破口
北京五洲翔远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博方园艺有限公司、北京普华永隆园林科技有限公司等进口种苗供应商还一致表示,现在国内蕨类植物的应用还很单一,终端销售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是盆器上,他们认为目前经销商用在小盆栽上流行的卡通盆给蕨类植物套盆的做法并不可取。蕨类植物展现的是乡野风姿,适合草编花盆等自然盆器。另一方面,在组合盆栽上还大有空间可挖。繁茂的枝叶既可以在组合盆栽中做覆盖介质、填补空间的配材用,也适宜作为主花,跟海棠、长寿花等几类价格差不多的小盆栽组合。
此外,蕨类植物在室内摆放时,常因湿度不够给消费者留下叶片易干枯、卷边等印象。对此,在引导终端消费上,业内人士建议,为提高蕨类植物对室内环境的适应性,生产商在产品出圃前最好能有个“驯化期”,使蕨类植物的生长环境逐步跟室内环境靠近,通过环境过渡来提高产品出圃后的适应性。经销商要让消费者了解蕨类是喜欢高湿的植物,尽量把蕨类植物和其他植物一起种植,并间歇用塑料袋套住整个植株,创造高湿小环境,提高观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