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上下游水质差别明显缩小

2005年07月30日 10:03文汇报赵维光

    浙江园林网7月30日消息: 日前,记者在上海市苏州河综合整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朱石清办公室发现一张《苏州河黄渡与武宁路桥历年水质差别图表》,这是一份最新、也最能说明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数据表。表中,对水质有直接影响的氨氮指标显示:1998年,上游黄渡来水中的氨氮2.59毫克/升,途经25公里后,到了下游武宁路桥时已变成了13.74毫克/升,下游比上游增加量达430%;如今,上游水中的氨氮6.92毫克/升,到武宁路桥时7.75毫克/升,仅增长了12%。朱石清告诉记者,从这组数据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充分证明苏州河中下游治理成效显著,上下游之间水质差别明显缩小;二是上游来水变差,苏州河治理任重道远。”

    苏州河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给予高度重视。经过十余年坚持不懈的治理,特别是近几年,在实施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后,苏州河水质明显好转。但要让苏州河水变清,恢复苏州河生态环境,如何进一步突破现状?上海有关部门探索以科学发展观、运用高科技手段治水,力争更科学、更合理、也更符合规律治理苏州河,闯出了一条治水新路。

    科学综合调度净水1998年,有关部门两次利用吴淞路闸桥涨潮关闸、落潮开闸进行了短时间的调水试验,1999年又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综合调水试验,

    使苏州河由潮汐往复流改变成由西向东的单向流,同时对有关支流闸门进行科学调度,达到基本消除苏州河干流黑臭的效果,并荣获200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基础上,去年4月至9月,有关方面又进行了科学综合调水新试验,利用每个月的二次大潮汐、二次小潮汐,每次约7天的时间,将平时的西引东排调水,变成了大潮汐时东引南北排,小潮汐时西引东排,以苏州河干流优质水向两边支流调度来改善水质。

    半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较满意的成效,苏州河干流浙江路桥的水质改善了,支流来水量明显增加,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苏州河周边地区尤为明显。

    优化泵站运行减污

    初期雨水对河道水质的影响是目前国际上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的薄弱环节。苏州河沿岸合流泵站初期雨水排放造成的冲击是苏州河雨天黑臭的突出原因。近年来,上海市水务局有针对性的对苏州河沿岸37座合流泵站开展了科技攻关研究,并建立了应用苏州河沿岸泵站及计算机水力模型和优化运行策略,推出了减少初期雨水排放量的泵站运行方案。

    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采用低水位运行的方式,挖掘管道的蓄水潜力,让泵站保持在低水位运行状态,使泵站雨天年排水量从过去的3000万立方米,降至500万立方米,大大减少了雨天泵站向苏州河的排放量,从源头遏制水质恶化。

    引进生物技术治河

    在采用截污治污技术和综合调水措施基本消除苏州河黑臭后,除了建设初期雨水调蓄池减少初期雨水对苏州河的冲击负荷以稳定水质外,还将引进生物治理技术对苏州河进行生态修复。苏州河生态河道建设是苏州河恢复水生态功能的重要措施。同时有利改善苏州河的水质和水景观。今年将完成苏州河生态河道建设的策划,采用在河道两侧设置“浮床”种植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等生物技术,重点开展在直立式防汛墙和动水条件下的相关试验研究工作,在苏州河上游和市区段选择合适的点建示范工程,探索对改造水质和水景观的效果,对三期工程水生态修复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