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提质目标,山西森林可持续经营释放新活力

2025年11月20日 10:00中国绿色时报郑文全

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素有“华北水塔”之称,是京津冀的水源涵养地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近年来,在国家林草局统一部署下,山西省勇于破题、先行先试,以13个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为切入点,把脉问诊、解剖麻雀,探索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新路径。

明确试点目标方向

以试点方案编制为前提,为全周期管理筑牢顶层设计。以最新森林资源数据为基础,组织13个试点单位科学编制《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方案(2023—2025年)》,构建生态效益提升、兼用材生产、林分结构调整“三位一体”目标体系。遵循《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5年)》和《山西省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要求,经专家评审后,形成包含资源现状分析、经营目标设定、措施规划、效益预测等模块的标准化文本体系,展开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为试点工作提供科学指引。

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灵空山复层混交林

以试点方案执行为关键,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定好导航基准。在下达2023—2025年试点任务和资金时,全部以试点方案为依据,给予全额保障。同时,组建省级层面专家团队,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试点单位建立全周期管理档案,确保技术措施精准落地,档案信息完整无遗漏。

以模式创新为亮点,为强化森林培育提供示范样板。试点单位秉持生态优先、效益协同原则,立足区域森林资源禀赋,创新探索形成了“油松人工林大径材目标树经营模式”“天然油松辽东栎混交林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模式”等典型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并同步推进示范模式林建设,提炼出“乡土树种优先+技术本地化”配置机制和“国有林场+村集体”合作机制等两项具备普适性的经验和机制措施,为同类区域提供可借鉴的实施路径。中条林局中村林场借鉴中德合作项目技术成果,构建形成了以“培育复层、异龄、混交的稳定生态系统”为目标的近自然差别化森林可持续经营体系,开辟了中德技术本土化与乡村振兴协同路径。阳城县集体试点创新“村委—施工方”双向监督机制,引入乡土专家参与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建设,形成了乡村振兴与生态建设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以成效监测为保障,为厚植绿色生态底色保驾护航。试点单位严格遵循全类型覆盖、科学性布局的原则,结合区域森林类型与经营分区特征,共科学布设221块固定监测样地,构建起覆盖全域、类型完备的监测网络。所有样地均严格依据《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成效监测样地调查技术指南(试行)》等标准进行规范化布设与调查,并在关键经营区域增设典型样地,确保监测数据全面反映不同经营模式和林分类型的成效差异。监测内容聚焦森林经营核心目标,系统追踪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维度的综合变化。通过建立“专业团队+定期监测+数据核验”工作机制,依托森林资源提质及监测评价数据管理系统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高效管理与精准分析。从布设到应用,从监测到评估,为成效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充分体现了全类型覆盖与全区域监测的特色,构建形成了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监测体系的山西样板。

夯实试点工作保障

‌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坚持将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主要负责人挂帅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构建“省级统筹—市级监管—县级实施”三级联动体系。在严格执行相关方案基础上,创新制定“1+13”工作方案体系(1个省级总体工作方案+13个试点单位实施方案),建立专家“一对一”指导机制,为每个试点单位指定2名技术指导专家,累计开展技术培训500余人次,为做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

‌健全制度体系,确保长效发展。在总结试点单位试点方案编制和执行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管理制度。出台《森林抚育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森林抚育项目检查验收办法(试行)》两项省级管理办法,对项目申报及储备、资金分配、设计编制、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8个关键环节严格控制,强化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持续健全完善“规划—方案—计划”三级管理体系,国有林业单位按照全省森林经营规划和本单位森林经营方案开展年度计划编制,申报森林可持续经营任务;构建“设计精准、施工规范、监管严格、成效可溯”的闭环管理体系,严格实行“县级自查+市级验收+省级核查”三级检查验收制度。

‌强化资金保障,激发创新活力。以国家开展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为契机,2024年启动省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以省直林局为项目实施主体,将抚育补助标准提升至幼龄林每亩460元、中龄林每亩410元,较原有标准提高105%—130%。2025年中央财政森林抚育项目补助标准全部提升至每亩350元以上。2026年,全省所有中央和省级财政森林抚育项目投资标准预计全部提高到幼龄林每亩460元、中龄林每亩410元。通过阶梯式提高补助标准,为全面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持续提供资金保障。2023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森林抚育任务450万亩。在此基础上,重点推进机械化作业体系建设,对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设计作业道路的县(林场),在次年任务安排上给予倾斜,促进森林抚育经营集约化、林木采运机械化,提高作业效率和采伐剩余物利用率。

‌优化技术体系,提升经营质效。针对不同林分类型,探索“多功能目标培育”技术体系,初步实现两大突破。一是生态效益提升。林分整体质量显著改善,单位面积蓄积量、生长量以及珍贵树种比例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二是‌经营模式突破。通过“三权分置”“利益共享”等机制,有效解决了集体林地经营散、效益低的问题,推动国有林区从木材生产为主转向生态修复与产业培育并重,加快发展森林康养、碳汇开发、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新型业态。

从试点到示范的思考

13个试点单位的生动实践为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宝贵启示。

一是理念先行是根本。必须牢固树立“近自然、全周期、多功能”的可持续经营理念,尊重自然规律,从追求木材产量转向提升森林质量。

二是科技支撑是关键。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营林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森林经营的精准化、智能化、高效化。

三是机制创新是保障。需要建立健全资金投入、科技服务、人才保障、利益联结等长效机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

四是惠民利民是目标。只有让老百姓从科学营林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可持续经营才能拥有最广泛、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山西省将更加坚定地锚定提质目标,全面、科学、持续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不断调整优化林分结构、缩短森林培育周期、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确保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全力绘就美丽山西新画卷。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