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 特约记者柏斌报道 由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与四川农业大学组成的联合育种团队,历经近二十年的寂寞坚守与系统攻关,成功培育出60余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系),创新构建的“资源收集一性状评价一杂交创制一品种选育”育种技术链,为推动我国大岩桐从资源大国向育种强国迈出了关键一步。

郝艳玲
困境:资源富饶下的种业“隐痛”
据领衔该团队的郝艳玲介绍:苦苣苔科大岩桐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植株小巧,丝绒般的翠绿肥厚叶片、色彩斑斓的硕大花朵、优雅的钟状花姿和持久的花期,以及卓越的耐阴性、适应性和抗旱性,成为观赏价值较高的室内盆栽花卉,被誉为“室内盆栽皇后”。
然而,我国是苦苣苔属野生花卉植物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国家,但与丰富的野生资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大岩桐园艺品种选育工作起步晚、发展慢,“重引轻培”的发展思路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高质量展。

花大色艳的大岩桐盆花
郝艳玲指出,国内市场的大岩桐种子种苗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且由于知识产权壁垒,难引种到国外最新、最优的品种,产业发展的“指挥棒”掌握在别人手中。此外,这些“外来品”在气候复杂多变的我国,普遍出现生长不良、品质下降等“水土不服” 问题,且成本过高,严重挫伤了花企花农的积极性,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破局:夯实资源基础 构建育种体系
面对困局,该团队选择了最需耐心也最为根本的路径——夯实种质资源基础,构建创新自主育种体系。通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该团队已收集保存国内外大岩桐种质资源630多份、商品品种360多个及野生苦苣苔科植物资源140余份,在成功构建宝贵育种材料库的基础上,通过花色、花型、抗逆性等性状评价,为后续精准杂交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郝艳玲和研发团队交流
目前,该团队运用远缘杂交、诱变育种等现代技术,成功将西南地区野生苦苣苔资源引入到外来大岩桐品系中,创制出耐阴、耐旱、稀有特异花色等特色新材料30余份,成功选育出包括单瓣、半重瓣和重瓣等花型,涵盖红橙、红色、红紫、紫色、蓝紫、粉色、白色乃至稀有的黑色等6大主流色系、19个小众色系的300余个新品种(系),其中11个品种获国际苦苣苔科植物登录权威机构认证,68个品种获国家林草局植物新品种权。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大岩桐育种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跑的关键转变,更为推动我国从花卉资源大国向育种强国迈进提供了生动实践;同时创新构建“资源收集一性状评价一杂交创制一品种选育”的育种技术产业链,为推动我国大岩桐从资源大国向育种强国迈出了关键一步。
说起这些新品种,郝艳玲如数家珍。她说,这些品种花大色艳,花姿优雅,综合观赏性极佳。部分重瓣品种花径可达22厘米,单朵花期能持续20天以上,群体花期更可长达156天。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新品种的耐阴性、适应性和抗旱性显著增强,从而有效解决了引进品种的“水土不服”问题。

郝艳玲领衔的团队
前景:撬动百亿市场,助力产业升级
新品种的育成,其意义远不止于实验室的成果。爱垦棠潮园艺的曾苗真表示:大岩桐因其对光照需求低,是极为优秀的室内开花植物,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市场上主流品种多为国外公司培育,如日本坂田的锦缎系列年销售量预估可达500万盆。
郝艳玲表示:随着我国家庭园艺市场迅猛发展,大岩桐线上销售如火如荼。2022年统计数据,淘宝、抖音等相关线上商家总数已近千家,国内大岩桐市场年销售额正逼近十亿元大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适应性更强的国产新品种,将为这片蓝海市场注入新活力。

大岩桐新品种‘粉色彩虹’
据了解,目前该团队已初步完成大岩桐新品种测试指南的初稿,期望为行业标准制定贡献“中国智慧”。这不仅将激发国内育种创新热情,更能有效规避花卉种业潜在的“卡脖子”风险,为我国花卉产业做大做强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保障。

大岩桐新品‘C17紫重’
从依赖进口到自主育种,从种业困境到破局新生,郝艳玲团队用近二十年的坚守与创新,让“室内盆栽皇后”大岩桐绽放出更加绚丽的“中国色彩”,为我国花卉种业振兴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花卉协会副会长赵良平说:花卉种业是花卉产业的芯片,是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品种是花卉产业的灵魂,不断开发和应用新品种是花卉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郝艳玲团队严谨治学、孜孜不倦、刻苦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值得倡导和弘扬。

花大色艳的大岩桐新品
(来源: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