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房石镇,山风掠过,林涛荡漾,泥土混合药材的清香在林荫下弥漫,药农们俯身采挖饱满的黄连,昔日沉寂的山林,如今一派丰收景象。
青川的嬗变,是四川擘画“林海生金”的缩影。近年来,四川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在绵延群山中念好“山字经”,于蓊郁森林里做活“林文章”,大力推广“林药”“林菌”“林禽”“林旅”等复合经营模式,同步提升山区林区“含绿量”“含金量”,谱写惠及万千农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乐章。
向林问效,立体经营盘活绿色宝库
林木不争空间,地下自有乾坤。四川坐拥3.81亿亩林地,如何将“绿被子”变为“钱袋子”?郁郁葱葱的森林之下,蕴藏破题“密钥”。
在攀枝花市盐边县国胜乡,油茶树舒展新枝,林下魔芋悄然生长。“魔芋藏在落叶下,像‘黑钻石’哩!”当地农户弯腰拨开土层,黝黑的魔芋果实显露眼前。盐边县魔芋种植面积现已达4.07万亩,通过推广“桤木林+魔芋”“木本油料+魔芋”等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带动户均增收超万元。
近年来,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四川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市场导向,深挖林地潜能,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泸州市合江县的丹霞石壁上,金钗石斛与多花黄精交错攀生,套种项目区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有机质含量“双提升”,荒山荒石变身“立体药田”。宜宾市兴文县推广“竹林+中药材”“竹林+菌类”“竹林+乌骨鸡”的“竹林2+3+X”复合经营模式,亩产值破万元,竹农笑称“竹下生金比挖笋更赚”。达州市依托“森林四库”先行市建设,打造“一县一主导、一县多品”林下经济产业集群,构建“林+药”“林+果”“林+饮”“林+菌”“林+禽”“林+蔬”等多元矩阵,2024年林下经济产值猛增30%。
放眼巴蜀大地 ,“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种养结合”原则已成为各地发展林下经济的普遍共识。依托丰富的林下空间,四川坚持全域统筹、分区施策,科学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为核心的林下经济,充分发挥“森林粮库”功能,深度做好“储备林+”文章,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最大化。截至2024年底,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总面积超3300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近600亿元。
三产融合,林海增值释放叠加效益
眉山市彭山区谢家街道邓庙村,数千只土鸡在林间踱步,绿壳蛋滚落草窝。“鸡蛋供不应求!”村党委书记罗成国展示手机电商订单,“我们线上线下双发力。一边借力成都社区直通车稳定线下销路,一边直播带货卖全国!”
宜宾市兴文县则深度开发竹资源,将竹笋、竹材乃至淡竹叶精加工成畅销国内外的高附加值产品,其“原料—初加工—精深加工—废弃物利用”全链条运作,令资源综合利用率突破90%。
“林业发展不能局限于传统一产,要强化三产融合导向,构建林下经济全链条。”四川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按照“接二连三”思路,四川正系统化延伸产业链:一产抓标准,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订单模式,打造地理标志产品;二产抓加工,布局林药提取、菌菇冻干等深加工项目,建设林下经济产业园;三产抓创新,发展“林下+文旅”“林下+数字”等新业态,借力线上线下渠道拓宽市场,让林农分享全产业链收益。
产业融合带来显著成效。乐山市井研县通过竹花混交、绿道串联,改建翠竹长廊40余公里,打造七星寨、云头顶森林步道等特色林下景点,开发“摘菌子”“抓跑山鸡”等体验项目,年吸客25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9.2亿余元。凉山州西昌安哈森林康养基地更将彝歌、火把节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林旅,因地制宜开发550个林下旅游项目,带动“林家乐”集群崛起。
从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到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全省各地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推动林下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山区林区绿色富民的重要支柱。
机制创新,多元保障激活发展动能
凉山州美姑县龙门乡国道旁,一块“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羊肚菌产业帮扶示范基地”的标牌格外醒目,不远处是一片玉米地,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驻村工作队员彭天祥指着这片地信心满满:“羊肚菌11月种下去,次年3月收成,一亩能多赚2万元!”
在推进产业帮扶过程中,省林科院不仅提供优质菌种,更注重科技支撑。在美姑县瓦候乡陈家村、树窝村,一套精心编制的林药竹套种方案即将落地。“我们创新黄柏、竹子立体套种,让土地分层生金,充分释放林地潜力。”省林科院驻村工作队员许戈介绍。复合种植基地建成后,预计将提供7000多人次的稳定务工机会,带动脱贫户、监测户增收超百万元。
为把林下经济真正变为富民的朝阳产业,全省各地还出台专项指导文件和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推进基地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推动林下经济扩容提质。
机制创新激发活力之源。广元市昭化区建立“4411”集体收益分配机制——40%收益村民分红、40%壮大集体经济、10%改善公益、10%激励管理,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黎生中药材专合社则创出“三金”利益链接机制,将收入溢价巧妙转化为保障农户收益、支撑企业发展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
在昭化区红岩镇,好机制引来“金凤凰”——四川信德农牧有限公司带来了国际领先的非笼养养殖技术。看着林间欢腾的鸡群,公司负责人介绍:“基地按照‘林禽+林菌+林药’的生态循环融合模式,形成‘鸡吃虫—虫吃粪—粪种菌’的绿色闭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川西高原的林下松茸毓秀,到川南竹海的林间禽羽和鸣;从成都平原的林旅烟霞入画,到秦巴山区的林药共生绵延,四川林下经济的故事,仍在万顷林海间续写,将“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书写成“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