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武汉分中心在沉湖国际重要湿地揭牌。当日下午,“候鸟迁飞保护研讨会”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国内外专家共话全球候鸟迁飞保护,为湿地之城生态建设建言献策。
优化顶层设计,为湿地规划。积极开展湿地立法调研,湿地立法纳入2025年市人大立法计划。编制《武汉市湿地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2025-2035年)》,成立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多部门共同实施河湖水环境调蓄和净化,协调解决水草收割和水鸟繁殖间的矛盾,找到湿地生境和水鸟保护的最佳路径。
扮靓生态颜值,为湿地添彩。以湿地花城建设为抓手,持续实施墨水湖、龙阳湖、东湖等水生态修复工程,建成沙湖、戴家湖等城市湖泊公园70余个。东湖绿道三期为105公里环东湖绿道网络“画圆”,提升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成为城市滨江滨湖最靓的湿地风景线。
提升管理效能,为湿地赋能。建成全国领先的智慧湿地管理系统,增加资源管理、项目管理、核查上报等功能,实现对全市13处重要湿地和3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实时监管,基本实现了湿地保护“多设备感知”“多平台联动”“多场景应用”。
扩大湿地朋友圈,以湿地会友。获批筹建城市湿地保护与发展国家创新联盟,应邀参加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青年论坛、智利瓦尔迪维亚湿地城市研讨会,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贡献武汉经验、武汉智慧。湿地之城武汉的“朋友圈”越来越大,鸟类朋友也越来越多,武汉市连续三年每年新增六至七种候鸟。
目前,武汉市正处于最佳观鸟期,园林林业部门发布了冬候鸟观赏地图。下步,武汉市将以武汉分中心为平台,通过湿地环境监测和候鸟观测,开展协同研究、示范建设,深入推进通道内长江中下游候鸟及其关键栖息地保护,总结出武汉特色的湿地保护和发展经验,助力国际履约与全球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