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作为森林食物,其生产不与粮争田、不与农争地。发展竹笋产业,推广“以笋为粮”,有利于增加我国食物供给能力、丰富食物来源、提升生活品质,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竹笋是竹鞭或秆基上的芽萌发分化而成的膨大的芽和幼嫩的茎,不仅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还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多种氨基酸,对于促进人体健康、增强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吃笋历史悠久,竹笋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更为重要的是,竹子作为一种生长迅速、可再生的资源,对环境有着出色的适应能力。在贫瘠的土壤、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竹子依然能够顽强生长,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特性使竹笋成了一种极具潜力的可持续粮食资源。在一些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地形复杂、土壤贫瘠,传统粮食作物种植受到限制,而竹子的生长却不受影响。在这些地区,竹笋已成为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和增收途径。
沅洲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沅洲村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竹笋产业的发展新模式,发动经济能人入股,总投资150万元创办了竹笋加工厂。目前,竹笋加工厂日加工量达到500公斤,解决了全村近4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以及周边上万户村民竹笋销售难的问题。竹笋加工厂的建立,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还带动了运输、包装等相关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江西省资溪县、乐安县,竹笋深加工产业蓬勃发展。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建立了竹笋加工园区,引进先进的生产线,将新鲜竹笋加工成罐头、笋干、即食笋等产品。通过品牌建设,产品远销国内外,不仅提高了竹笋的附加值,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资溪县竹笋加工园区负责人介绍,园区集聚几十家企业,各类深加工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尤其是即食笋,方便快捷,深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竹笋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加剧及资源约束趋紧,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当下,推广“以笋为粮”理念,对于推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笋类作物的种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够在恶劣环境下保持较高的产量,将笋类作物作为粮食来源的补充,可以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笋类作物的种植与加工还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竹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种植技术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一些地区仍对竹笋有所误解,存在着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不稳定等问题。实现“以笋为粮”,一方面需要通过科普宣传、美食推广等方式,提高人们对竹笋的认识和接受度;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普及笋类作物的种植技术,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种植技术普及率和应用水平。同时,改进加工与储存技术,确保竹笋在采摘后能够安全、高效地转化为粮食。
构建完善的竹笋产业链是实现“以笋为粮”理念的关键。从种植到采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标准。政府应加强对竹笋产业的规划和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市场秩序。企业应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科研机构应加强与企业和农户的合作,为产业链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还需要加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竹笋产业的发展。
以福建省建瓯市为例,当地政府通过举办“竹乡杯”挖笋大赛等活动,提高了竹笋知名度,促进了竹笋产业发展。此外,建瓯市还积极引进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竹笋种植技术、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竹笋产业链的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建瓯市竹笋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科研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笋为粮”是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补充。通过推广竹笋作为粮食来源的补充,可以丰富我国粮食结构、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