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柏斌 报道 每年5月的第2个星期日(今年5月11日)是西方母亲节,许多人将康乃馨作为母亲花赠送给母亲,以此向母亲表达感恩之情。而中国的母亲花并非康乃馨,而是萱草花。
五彩缤纷的萱草花开正好
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上海高校智库“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研究院”首席专家张志国介绍,萱草为阿福花科多年生花卉,因其花如百合叶似兰,不仅美丽而不失高雅,而且品种繁多,花色丰富,花形奇特,与玉簪、鸢尾并列的世界三大宿根花卉。目前,全球萱草登录品种已超过10万个。萱草在我国不仅拥有近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早在康乃馨成为西方的母亲花之前,萱草花就已成为中国的母亲花。
张志国教授长期致力于萱草传统文化挖掘、萱草花新品种培育和种苗产业化技术研发。他介绍说:黄花(菜)、金针是萱草的不同种类,古代将萱草称为“忘忧草”。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描写,将萱草与母亲的情感纽带清晰展现。“谖”有忘记之意,古人称萱草为“忘忧草”,“背”指母亲居住的北堂。游子远行前于北堂种下萱草,希望母亲忘却思念忧愁,从此萱草便成为母亲的象征,北堂也化作萱堂,萱堂、萱亲、慈萱等顺理成章的成为母亲的代称。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里,“椿庭”“萱堂”分别是对父亲和母亲的尊称,“椿萱并茂”寓意父母健康长寿、家庭和美幸福的美好祈愿。
五针松和萱草花组景的“萱寿图”
自唐代起,众多文人墨客将萱草视为母亲花,借其表达对母亲的挚爱深情。孟郊在《游子诗》中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以细腻笔触描绘出母亲倚堂思念游子的动人画面;元代画家、诗人王冕,则以其萱草图及“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的题诗,描绘和表达对母亲的眷恋和母亲对儿子的深情牵挂与思念。
萱草花主图花瓶
从明代沈周的《寿萱图》到清代王武的《忠孝图》,再到现代画家张大千、吴湖凡等的《萱寿图》,都将萱草与象征长寿的青松、寿山石等元素融入画中,寄托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
萱草纹作为传统吉祥植物纹样,广泛出现在不同时期的建筑、家具、服饰、瓷器、首饰等方面,传递着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成为传统十大吉祥植物之一。
萱草花花艺作品
据统计,历代以萱草作为母亲代称,歌颂和致敬母亲的诗词歌赋绘画多达 600 余首(幅)。
遗憾的是,许多国人对萱草的文化内涵了解甚少,误将康乃馨作为中华母亲花。在全球化浪潮下,西方母亲节文化广泛传播,康乃馨随之成为大众认知中的母亲花,而本土的萱草文化却被边缘化。
张志国指出:萱草象征着母爱的伟大,代表着子女对母亲的孝心,承载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孝道文化与深厚情感。作为中国母亲花,其历史比西方以康乃馨为母亲花至少早近千年。“深入挖掘研究萱花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并铭记中华民族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与感恩,让萱草花作为中国的母亲花深入人心,任重道远。”张志国教授说。
但值得欣喜的是,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不仅深挖新时代萱草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精神滋养,而且将萱草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列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之中,同时以萱草为载体,连续举办“萱草文化节”和“中华母亲节”,凝练形成了“小孝尊老、中孝敬业、大孝报国”的新时代萱草文化内涵,通过组织萱草花及文化展示进公园、社区、进楼宇等系列活动,让更多人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萱草文化。
五彩缤纷的萱草花开正好
(来源: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