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曙光村举行《集体林地收益权证》颁发大会,向61户村民代表颁发了全市首本《集体林地收益权证》。此举标志着广元市作为四川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综合试点市,在林权改革领域取得关键突破,迈出了重要一步。
作为我国重要战略资源树种,杜仲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辽宁省葫芦岛市以打造北方杜仲之乡为目标,已发展杜仲种植面积1万多亩,是东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
为掌握高寒草地鼠兔危害发生动态,准确预测其发生趋势,近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林草局承担的首个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专项项目启动外业调查工作,旨在摸清邦达草原高原鼠兔分布与危害情况,为后续鼠兔危害精准防治、草原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日前,广西植物研究所和贵州大学科研团队在广西河池市凤山县联合科考时发现苦苣苔科石山苣苔属新物种——小冠石山苣苔,相关研究结果7月29日在国际植物学学术期刊《植物钥匙》(PhytoKeys)上发表。
近日,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河北省林业和草原技术推广总站承担的2023年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核桃优质丰产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进行现场查定,项目顺利通过查定。
自7月15日始,河北省林草花卉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代表国家林草局对辽宁省2025年“三北”工程使用苗木情况进行抽检,目前,已顺利完成苗木抽检外业工作。此次抽检聚焦辽宁省“三北”工程造林苗木质量,为工程生态成效筑牢质量防线。
近年来,湖南衡阳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以林长制为抓手,护绿、增绿、管绿、活绿四管齐下,不断推动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从碳票落地到古梅新生,从林下生金到产业勃兴,安徽省滁州市以全面深化林长制改革为钥,积极探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密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深镌刻在皖东大地,书写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时代答卷。
近日,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联合在呼中保护区开展高等植物多样性调查,发现了两种中国新记录植物——拉伯兰毛茛和大兴安岭岩黄芪(拟定中文名)。
“这红本本攥在手里,砍树卖竹心里都踏实!”6月5日,四川省石棉县新民藏族彝族乡双坪村林农周春明摩挲着手中的林权证,眼角笑出皱纹。2024年,作为全国21个推动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工作县之一,石棉县开启了为期一年的试点工作,围绕登记信息不全、界址界线不清、权属交叉、地类重叠等林权登记中的集中问题,探索路径方法。试点工作让周春明吃下了定心丸,也让这片因村界纠纷“悬”了16年的山林终于有了归属。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县登记发证801本,累计登记集体林权面积超过113万亩。
20多年前,福建省武平县率先掀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浪潮。如今,武平县再次站在林业改革前沿,通过共富林场模式破解林地碎片化难题,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为新时代践行“两山”理念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