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边的白鹭

2024年07月17日 15:55中国绿色时报李伟亮

       临漳,古称“邺”。西晋建兴二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的名讳,同时因为县城北临漳河,故改名为临漳。从此,临漳县名一直相对稳定,历代传承,沿用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从历史的临漳中走出来,我们即将见到的是现实中的临漳。接待我们的是临漳县负责林草工作的刘华局长,一幅临漳县林草湿资源分布图十分醒目地挂在墙上。这张图以灰色调为主,点缀着红色、绿色、蓝色等小格子,远远望去,有点像迷彩服的样子。而图上的绿色,便是整个县域的林地所在。这些绿色的斑斑点点,主要沿着河道、公路干道分布,而我们的采访也是从这里开始。

  “刘局长,请您带我们去漳河一带看一看,也实地看一下临漳的生态环境。”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在我们的建议下,刘局长决定第二天带着我们去漳河实地查看。

  正是看白鹭的时节。随着气温回暖,会有候鸟从南向北飞来。而近年来临漳县大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持续多年推进水系绿化、漳河沿线绿化及民有渠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全县已经形成“天蓝、地绿、岸清、水秀”的生态亮丽场景。随着漳河生态环境的改善,每年春秋两季,来此栖息的白鹭、黄嘴白鹭等珍稀保护动物数量逐年增多,绘就了一幅生态美景图。白鹭又称鹭鸶,在临漳是常见的鸟。白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身体轻盈,姿态优雅,通体洁白,喙呈现橙黄色,头顶至枕部有多根细长白羽组成的丛状羽冠,在众多水鸟中格外显眼。杜甫的绝句中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出了白鹭的美和诗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白鹭最美好的画面。

  白鹭对生存环境很挑剔,被称作大自然的“生态检验师”。它们喜欢白天在水域觅食,夜晚飞回林地休息。白鹭也是一种候鸟,春天来临会回到北方,有它们在的地方,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而临漳发现的白鹭主要集中在漳河河道附近。

  据了解,在漳河两岸砖寨营段,经常有成群的白鹭时而在水中行走,时而漫步河边,时而伺机捕食,时而展翅高飞,不时发出阵阵悦耳的鸣叫声,吸引很多人来观赏。

  于是,在抵达临漳的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出发了。一路上刘局长边介绍临漳的历史,边讲解临漳林业的现状以及漳河的情况。

  漳河,是海河流域漳卫南水系上游两大支流之一,在临漳7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漳河自西向东流淌,它温顺时可谓“漳水溶溶夹岸平,微波奇彀小舟轻”,但它发怒时“崖崩石走鬼神哭,无数村庄一夕没”。就是这样一条河,与临漳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漳河为季节性河流,旱季流量很少,时有干涸,雨季一般流量大。古人有言:“临漳小县,漳河串遍。”有文字记载从夏商到民国年间,漳河西出太行山,居高临下,而临漳地处平原,土质松软,因此,流入临漳境内的漳河就像不羁的野马,奔腾不息,频繁改道,横行肆虐数千载。如今,临漳境内的429个行政村,到处都有漳河的足迹,上个世纪末,在临漳县境内曾残留着许多沙丘,大的像山包,小的赛高台,那些都是漳河故道的遗迹。

  漳河的每一次改道,都给沿岸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沿岸人民为防漳河水患,常常筑堤,然而漳河野性难驯,放纵不羁。历史上对漳河进行治理的能人先贤比比皆是,遍及各朝各代,但汹涌澎湃的漳河水依旧如猛兽般肆无忌惮地在古邺大地游走奔流。从1933年至1949年,漳河在临漳仍多次决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一盘棋,政府和人民在山西修了安泽水库,在河南修了红旗渠,在河北修了跃峰渠和岳城水库,漳河多次清淤、疏浚、筑堤,堤岸固定使漳河水患逐步消除,河水排放由人定夺,两岸农田得到灌溉,漳河这匹不羁的野马,终于被人们驯服,造福于两岸人民,害河变成了富漳。如今的漳河两岸,除了冬天,其他季节树木茂盛、郁郁葱葱,鱼儿和水鸟在这里生活得尽情又惬意。

  不一会儿车开到了一座桥上,刘局长向我们指着桥下的水说,这就是漳河。

  我们从桥上望下去,只见河道中的水干净清澈但并不充沛,知道这是春季枯水期的缘故。河道两旁的土地上冒出很多小草,还有星星点点紫色的小花,那应该是紫花地丁。远处的河面上有些探出来的小树,刘局长说,这条河曾经许多年没有水,于是勤劳的农民们便在河道里栽上了树,种上了庄稼。这些年因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河道进行了清理,河道干净了,漳河周围的树也多起来,野生鸟类种群也变得更为多样和丰富起来,越来越多的候鸟飞抵临漳,或在此短暂停留,补充能量,或就此扎下窝巢,度过春夏。

  野生鸟类增多一方面反映出临漳县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临漳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更多鸟类前来觅食、栖息。我们一行人走下桥,顺着河道慢慢往下游走去。漳河水流速缓慢,让人的心也跟着舒缓下来。走了一段路,看到一片相对宽阔的水面,河岸边有七八个人在钓鱼。我突然想到,钓鱼人应该对漳河附近的野生动物有所了解吧!

  我慢慢走到一位钓鱼人旁边。这是一位五六十岁的大叔,或许是经常钓鱼的缘故,皮肤黝黑但很健康的样子。看他钓了几分钟的鱼,就与他搭话:“大叔,这河里鱼多吗?”

  “这个季节不多。”大叔也没扭头,眼睛始终盯着河面回答我。

  “不多呀?那鱼大吗?”

  “嗨!钓上来的大都是些一拃长的小鱼儿!我钓鱼就图个舒坦!安安静静的,欣赏着美景,呼吸着新鲜空气,多美!”

  “那这周围野生动物多吗?”我继续引导大叔聊聊我想知道的。

  “多啊,这周围最多的就是鸟儿,有好多种鸟儿那!”

  “有您认识的鸟儿吗?”

  大叔扭过头看了看我,笑了一下,这一笑,话匣子就打开了。“有!这附近白鹭比较多,白鹭可漂亮了!”

  大概是听到我们讨论白鹭,周围几个钓鱼的人纷纷放下鱼竿,聚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白鹭来。说它的身姿修长,说它的毛色洁白,说它的悠然自得……

  一位六七十岁的钓鱼大伯说:“前年夏天,我小孙子放暑假,我带他来这边钓鱼。正钓着呢,我小孙子突然喊我。”大伯顿了顿,似乎是想吸引我们更注意听,“他喊我说,爷爷,那儿有一只鸟,它的翅膀上有血。”

  “是白鹭吗?”我问。

  “是,我当时看到那只白鹭翅膀上确实有血。它趴在那,好像飞不动了。我不知道该打什么电话,就打了“110”。过了不到半小时吧,民警就带专门负责这块的人过来,他们很容易就把那只白鹭抓住了!”

  “大伯,您的记忆力真不错,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也很强啊!”刘局长插话道。

  “那是!我知道白鹭是需要保护的鸟儿!后来民警和他们一起来的人就把白鹭带走治伤了。他们还感谢我和我的小孙子了呢,哈哈哈!”大伯的笑声爽朗洪亮,透着自豪。

  而刘局长也想起了关于救助白鹭的一件事——

  2021年夏末秋初,工作人员接到群众电话称,在孙陶镇陈村发现一只受伤的白色大鸟,需要救助。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发现一只羽毛洁白、喙部尖长呈黄褐色、腿部细长的鸟类。经过鉴别,这只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工作人员通过观察发现,白鹭因翅膀受伤,不能正常飞翔,且惊恐不安。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对其进行消毒杀菌简单包扎,并及时开车将白鹭送至邯郸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经过救助,白鹭逐渐进食、身体得到恢复后被放生。

  我们沿着河道继续往下游走,刘局长指着前边说,那边就是砖寨营段了。我远远看去,那边的水岸处不知是水草还是什么,亭亭的绿色已经高出了水面。加快脚步,我们一行人很快就走到了这一片绿处,原来是春水回暖,蒲草的尖尖叶子从水面冒出来了。水岸交界处的芦苇也发了新芽,有了绿意。

  岸边有人在用摄影相机拍摄,看到我们过来,他认出了刘局长并打了个招呼。刘局长对我说,这边的很多摄影爱好者都认识他。他们拍到了什么野生动物,认识的不认识的,经常会发给局里的工作人员。摄影大哥听到我们的话,说:“是,我还给他们传过几张照片呢!我拍过白鹭、拍过苍鹭,还拍到过翠鸟呢!有时候拍到不认识的动物,就发给他们请他们帮忙辨认。”

  “您经常来这边摄影吗?”我问摄影大哥。

  “嗯,我爱好这个,只要有时间就出来,临漳的漳河流域我基本都去过。哪儿景色好,哪儿鸟儿多,我都清楚。”大哥说起来特自豪的样子。

  “漳河这几年是不是变化挺大的?”我想知道普通百姓眼里的漳河生态是什么样的。

  “大啊!前些年漳河都没什么水了,河道都快平了。老百姓们看没有水,在河道和河道边上种树和庄稼。这几年你看,这水多干净,河道边上也治理得干干净净,好多地方做了景观和凉亭什么的,人们节假日都愿意来漳河边玩儿了。”大哥显然是对漳河的变化很满意,话匣子打开似乎就停不下来了。

  正说话间,河面掠过几只雪白的鸟儿。刘局长指着它们对我们说:“快看!那就是白鹭!”只见那白鹭像仙鹤一样身姿修长,优雅飞过水面。我突然就想起来郭沫若文章里的白鹭:“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据刘局长介绍,近年来临漳县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境内不断发现珍稀野生动物,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越来越强,经常有群众救助放生野生动物,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

  回程的高铁上,我一直望着窗外的天空、大地,想象着这里的鸟儿在天空翱翔,在水边嬉戏觅食,在林间筑巢栖息,想象着这里的陆生动物在旷野奔跑,在洞里筑穴,在树林里寻找食物。想象着,想象着……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