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安徽师范大学吴孝兵教授科研团队,在扬子鳄保护生物学领域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论文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发表。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扬子鳄基因组研究的空白,更为其遗传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力基础。
科研人员基于29个扬子鳄个体的基因组数据并通过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分析,发现圈养种群的基因组杂合度高于野生个体的杂合度,表明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野生个体。研究同时发现,圈养种群中近亲关系比例较高,但近交系数较低,说明圈养繁殖在维持遗传多样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研究成果为未来扬子鳄的种质资源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团队强调,未来需进一步平衡圈养繁殖与野外保护,减少近亲繁殖风险,同时利用基因组资源指导野化放归和栖息地恢复。
扬子鳄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种群一度面临栖息地破碎化、遗传多样性丧失和近交衰退等威胁,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四十多年来,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得以实施,尤其通过开展人工繁育、栖息地生态修复、野外放归等方式,不仅成功遏制了扬子鳄种群衰退风险,更推动其野外种群快速增长。据悉,目前安徽省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已超过162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