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10时,北京市东城区景泰公园附近的街道上,园林工人用高压水枪为路边几株高大的杨树“淋浴”,有效抑制了杨絮飞散的情况。
与日常的喷水防治飞絮不同,此次防治加入了北京市创新研发的新产品“凝絮剂”,经水稀释后,结合高压水枪、雾炮车、无人机均匀喷洒于树冠之上,使杨柳絮在树上黏结、收缩,抑制飞散,进而减少飞絮危害,起到物理防治效果。
今年,北京从4月4日开始进入杨柳飞絮始发期。全市强化联防联动,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长短结合、多种措施开展精准治理,努力降低飞絮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实现“有絮不成灾、不成害”防治目标。
多方联动迎战飞絮高发期
全市重点关注居民区、公园、学校等人流量大和关注度高区域,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石景山等主城区加大力度清扫、湿化。突出重点时段防治,强化夜间清扫及上班早高峰前,及时对前日积存飞絮进行湿化和清扫。在每日10—14时果序开裂飞絮高发时段,加大喷水湿化力度。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与市气象局、市城管委等12个部门紧密协作,将杨柳飞絮防治与安全生产和防火、与城市精细化管理、与林地绿地日常养护、与病虫害防治工作等深度结合,坚持“应湿尽湿,应扫尽扫”,高标准开展杨柳飞絮预报和飞絮综合治理。
今年,市园林绿化局重点做好源头管控,加快新技术试点应用,及时进行科学评估,构建完善高效便捷的防治技术体系,组织做好林地绿地飞絮防治。市城市管理委进一步加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力度,组织各区、各环卫专业作业单位开展湿化和清扫专项行动,抑制飞絮二次飘飞。市消防救援总队将强化火灾风险分析研判,做好防护安全提示,严防飞絮引发重大火灾。各区政府、各有林单位也将飞絮防治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范畴。
科技攻关加强飞絮源头防治
除了及时、高效、精准的短期应急防治措施,北京市通过源头控制来逐步减少杨柳雌株的数量。同时加大科技力量攻关,创新研发凝絮剂、轻便手提式杨柳飞絮吸收机等,助力杨柳飞絮防治。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王艳春介绍,“凝絮剂为无毒无害、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有机物,后期经过雨水和光照会自然降解。目前,凝絮剂已在相关公园区域应用,效果明显。下一步将在全市推广,加大应用力度。”由市园林绿化部门联合相关企业研发的轻便手提式杨柳飞絮吸收机,可根据不同场景需求,配置不同重量的锂电池。养护工人使用过程中能快速吸走落地的杨柳絮,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目前,国家林草局“揭榜挂帅”课题团队和北京市科技计划有关团队,正在研发杨柳飞絮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和场景式应用。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处长姜英淑介绍,该研究以不同防治场景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将筛选、繁育出的雄性杨柳树优良种质资源、创新研发的新型控释长效飞絮抑制剂和生产工艺体系、树干注射与飞絮吸收装备等多种前沿技术一体式集成进行场景式应用,构建适用于人口密集区、交通高流量区及片林的杨柳飞絮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这种通过跨领域技术集成与场景化部署的技术体系,将形成覆盖“源头控制—过程干预—末端治理”的完整链条,为基层在实施杨柳飞絮减量工程或绿地提升改造过程中提供灵活适配的解决方案。
加强监测保障人民生活便利
北京市近年不断丰富监测手段、提升监测数据分析能力。利用100处杨柳飞絮专项监测点持续开展杨柳树雌株果序发育动态变化监测,坚持每日组织园林、气象专家进行研判,及时向社会发布杨柳飞絮高发期预报,科学指导行业部门及时准确开展防治,提醒市民科学有效进行防护。
根据预测预报,北京市即将进入第一个飞絮高发期,主要集中在五环内中心城区,飞絮树种为雌性毛白杨,而近期气候干燥,需要严防因飞絮引发火灾。
目前,无研究表明飞絮本身会导致过敏,因飞絮表面易吸附花粉、灰尘等过敏原,对于过敏人群来说接触后可能引发皮肤瘙痒、鼻炎甚至哮喘。有关部门在科普的同时提醒广大市民,在飞絮季节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一次性防尘口罩、墨镜、防护镜、纱巾等均能起到有效遮挡飞絮作用。春季气候干燥,飞絮会引起心情烦躁,注意调整情绪,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