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为新时代新征程厚植绿色底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伊春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纵贯全境,拥有400万公顷浩瀚林海,森林覆被率高达83.8%,被誉为“祖国林都”“红松故乡”“天然氧吧”。作为重点国有林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伊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政治嘱托,围绕答好新时代新征程“林区三问”新答卷,锚定在全省率先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提速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在培育绿色生产力上先行示范,以“新”求“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将伊春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高质量转型发展、可持续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积蓄发展潜力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生态系统是实现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环境资源基础,是新质生产力释放绿色活力的优质生态基础。
做好“保”字文章。伊春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5万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46.4%,构建起“1+61”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完成生态环保领域地方立法5部,颁布实施废弃食用菌包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全省第一部单一树种红松保护条例。以高标准创建林长制北方区域伊春样板为牵动,深化林长、河湖长、田长“三长”联动,“三到位、全覆盖”森林资源源头管理做法被全国推广。森林防灭火一体化体系建设上升为试点,实现连续2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全市森林蓄积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小兴安岭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
做好“治”字文章。面对污染防治攻坚战升级的更高要求,伊春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建设“无废城市”。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秸秆禁烧等关键领域攻坚,不断完善源头预防、前端减排、全程监管、协同增效的生态治理链条,空气质量和水环境综合指数多年排名全省前列。伊春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铁力市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务院河湖长制督察激励县市。
做好“转”字文章。伊春全面完成涉及林地、矿、草、水、湿地、中草药等自然资源普查,谋划资源转化核心项目77个,累计开工36个,完成投资34.7亿元。推动林业资源特许经营权转让,为“资源—资产—资本—财富”有效转化提供具体路径,全市森林资源特许经营权转让项目贷款到位资金17亿元。
突出绿色产业转型,培育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伊春时强调,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思路,摸索接续产业发展路子。伊春充分依托和用好生态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构建“1234”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加快培育生态康养旅游“新业态”。聚焦打造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冰雪经济新高地,伊春持续深化与华侨城集团合作,全力推动五营红松林海景区5A级创建。
以“新”引领潮流,以“智”塑造体验,打造全省首列高端旅游列车“林都号”市场化运营品牌,推动智慧旅游服务模式创新,满足游客个性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林都号旅游列车”入选“2024年冰雪文化十佳案例”。持续放大“旅游+”融合效应,推动溪水特色民宿、五营汽车营地、“乌带公路”网红打卡地等特色旅游向融合式、场景式、体验式转变,实现多行业多领域融合发展。借助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创造的有力条件,推动与万达集团度假区项目合作,承办冰雪体育赛事,推进冰雪度假、冰雪运动、冰雪研学、冰雪温泉、冰雪民俗等产品升级,打造龙江冰雪旅游“新名片”。创建“旅游诚信市”入选“全国旅游市场服务质量提升12佳典型案例”,获评“中国康养旅游城市”“特色气象旅游城市”“冰雪经济十佳城市”称号。
加快打造农林一体“新模式”。聚焦在全省率先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伊春立足农林一体、绿色有机优势,在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上布局发力,发挥中国刺五加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桦树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森林猪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作用,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上下游相协同的绿色食品技术创新体系。“伊春森林大厨房”哈尔滨体验店开业运营,推出“伊春时令森林宴”,伊春蓝莓、红松子、桦树汁等“九珍十八品”森林食品走上全国人民餐桌。20家企业获省“黑土优品”农业品牌标识使用授权,入选2023年度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成功举办首届林都伊春森林食品博览会,荣获“森林生态食品之都”称号。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安格斯肉牛产业集群合作项目落地,着力打造成为“风光牧互补超级牧场”示范项目。
加快开辟新兴产业“新赛道”。伊春加强生物科技在育种、医药等领域推广应用,强化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发挥人才、技术和资源等优势,加强生物药品研发创新,6个项目列入省生物经济“双百工程”。抓住绿色低碳产业风口,推动创建“碳中和”试点银行,伊春森工集团获得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10%股权,上甘岭林业局公司溪水林场被确定为国家森林碳汇试点单位。以五星抽水蓄能电站、铁力年丰风电等项目为牵动,扎实推进风光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建设绿色能源体系。开展“数据要素×”行动,积极促进智能化、绿色化互促共融,推动钢铁和冶金建材等“数实+数绿”双融合,提升绿色产业体系的韧性、效能和质量。依托飞龙飞行学院伊森校区,探索发展低空经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强化要素保障支撑,释放发展活力
抓住绿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要素、科技、制度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探索出具有伊春特色的发展路子。
优化整合绿色资源要素。伊春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发展关键在于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激活要素的经济潜能。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完善交易规则和服务,提升资源环境要素交易效率。创新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机制,鼓励多方利益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绿色开发项目,加强生态资源整合共享,推动森林碳汇等生态价值产品化、服务化。培育高层次、高质量绿色产业人才队伍,推动区内高校加快布局绿色低碳学科专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鼓励企业、科研机构依托项目合作等形式引进高端绿色产业人才。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应用。伊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释放“新质”动能。以“新质”作引擎,围绕建设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加大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投入力度,建龙西钢“焦化高危区域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项目首获省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入选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鹿鸣矿业申报国家级绿色矿山;以“新质”作媒介,提升“研发、设计、制造、集成”全制造链条的自主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国家级中药材物流基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中心、检验检测中心、数字产业平台建设运营,新增3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研发平台发展至12家;以“新质”作平台,加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3年全市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103家,其中新参评23家,连续7年保持增长。
完善绿色发展支持机制。伊春加强对“双碳”工作的整体研究和系统推进,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打造森林碳汇城市。加快全市生态资源资产盘点评估,动态管理资源转化项目库,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扩大抵押信贷融资规模,铁力市、嘉荫县、金林区转让项目获得银行机构授信18.4亿元。支持丰林县、日月峡镇等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做大“碳汇经济”“氧吧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