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播种绿色未来的贵州实践

2023年11月30日 09:19中国绿色时报方春英

 “我们的孩子在车厢里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而无视车窗外那美得令人窒息的风景;我们的孩子在游戏场里惊声尖叫,却忘了在大自然里静静徜徉的乐趣……”这是《林间最后的小孩》描述的场景,时常在我们身边展现。

  改变这种现状,要大力发展自然教育。贵州自然生态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人文景观多元、民族文化多彩、交通条件便捷,发展自然教育资源优势明显。为此,《贵州省自然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依托优势资源,构建以保护地为主体的自然教育模式,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今年8月,贵州授予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等300处“贵州省自然教育基地”。至此,全省自然教育基地达320处。

  贵州省林业局局长胡洪成表示,今天的贵州,到处是自然教育基地,正在用自然教育播种绿色未来。贵州将持续建立完善自然教育产业体系、标准体系、传播与推广体系,推动自然教育常态化,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决不让下一代成为“林间最后的小孩”。

  生态文明从娃娃抓起

  今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贵州招募200余名青少年,走进贵州甘溪森林公园等4处活动点,举办“走进森林·呵护自然”主题研学,开展为期两天的自然教育。

  7岁的方静竹是个闲不住的孩子,周末和节假日常闹着要出去玩。“贵阳大大小小的游乐园都玩遍了,实在不知道要带孩子去哪里了。”方静竹的妈妈刘敏说,最开始报名参加活动只是为了凑热闹,却有意外收获。

  在甘溪森林公园,方静竹和小朋友们一起观察鸟类、认识年轮、探究生命的奥秘。以前总喜欢破坏家里绿植的孩子,在参加完活动后,竟开始照顾家里的花草。“她说语文老师教过一篇课文叫《树和喜鹊》,说大树有喜鹊的陪伴就不孤单了,人类也要有自然的陪伴才不孤单。她讲出这些话的时候,我都有点不敢相信。”刘敏说。

  通过有趣的活动形式,引导青少年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增强生态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正是自然教育的目的所在。但生态文明理念绝不是一时一事就能树立的,而是长期浸润的过程。为此,贵州省自然保护地都在积极探索,让自然教育常态化。

  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入企业打造了全省首家政企合作的自然教育基地,开设了森林故事会、丛林探索、密林寻踪等课程。3年累计授课1万余人次,参加公开宣讲听众超过3万人次。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索“保护地+学校+社区+研学机构”的自然教育模式,培训自然教育研学团队,3年累计组织科普活动160余次,与研学单位共同编写了茂兰生态自然教育课程,推进自然教育行业标准、指南、规范等制定,获评省级自然教育基地、全国自然教育学校。

  今年8月,贵州将松材线虫病防控知识编入九年义务教育《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初中版教材,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同步推进青少年自然教育。

理想信念在这里生根

  今年中秋、国庆期间,兴义国家地质公园举办了丰富的自然教育活动。10月1日上午10时,博物馆古生物化石修复师、自然教育讲师王云忠准时开课,他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学生——上海的江自远。

  年仅10岁的江自远不仅对王云忠抛出的问题对答如流,甚至还提出了许多专业性的问题。这不仅让王云忠感到惊讶,江自远的父母更是惊喜。

  江自远的父亲说,兴义地质博物馆本来不在本次旅行计划中,是孩子提出要来的。在这里,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在修复古生物化石时的专注,让他们安心不少。

  “这个孩子很厉害,对古生物知识掌握得非常丰富。我在他的眼睛里看到了光亮,看到了他对生命的敬畏,似乎也看到了他将来的成就。”王云忠说。

  自然教育绝不是让孩子走进自然看看风景、玩耍娱乐这么简单,自然教育本质上是生命教育,要让孩子在自然教育中明白生命的博大与深沉。在兴义地质博物馆,自然教育让贵州龙化石成为“会说话的石头”,让孩子们悟生物的起源和漫长的演变,从而对生命产生敬畏。

  自然教育要让孩子们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坚强。在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家门口的湿地》课堂让公众感知生物的神奇和生命的故事,让孩子们悟出以后的人生中,比起自然界里的生物,个人所经历的磨难,实在不值一提。

  比起网络世界,大自然是更为充实、神秘、美好的世界。每一堂自然教育课,都会激发孩子们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将来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让公众有更多获得感

  近年来,贵州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发展自然教育新业态,增强公众的体验感、获得感、价值感,能留得住客、留得久客,促进乡村振兴。

  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的洞穴系统。近年来,探索了“保护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自然教育模式,建立地学文化村,有农家餐厅、旅馆52家,床位1000张。研发了地质科普、自然教育、探险运动、诗歌非遗四大主题28门课程,打造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不同的体验课程,与省内以及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多家学校建立了长期的自然教育合作关系。今年,研学将达8万人次,学员过去停留一两天增加到了四五天,有力地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紧邻地质公园的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观鸟圣境,有“中国布谷鸟之乡”的美誉。保护区探索建立“自然教育+农户”社区模式,打造“布谷人家”,积极拓展鸟类保护与研讨、鸟类观察、生态摄影等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鸟人士慕名前来。和平村的李健从小生长在保护区,拥有听音辨鸟的本领,成为资深的观鸟向导,加上为大家提供接送站及食宿服务,他一个夏天就能挣10万元。

  “自然教育不仅让学员收获满满,也助力了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保护区5年前鸟类记录171种已增至217种。”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杨昌乾说。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