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将“生态溃疡”变成经济绿洲

2016年09月07日 14:04梅州日报黄焱 刘学东

中国园林网9月7日消息:2014年启动“五沿”(沿路、沿江、沿水、沿城、沿线)可视范围崩岗综合治理工作以来,梅州市通过工程手段与绿化相结合的治理方法,创新引进民间资本开发,将“生态溃疡”修复升级成美景、果园,昔日废田也复垦开发成良田。目前,全市已投入“五沿”崩岗综合治理资金近2000万元,治理崩岗212宗、面积235公顷,预计今年完成计划内工程253宗。

五华县是梅州市崩岗水土流失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该县水务局水土保持股钟子知告诉记者,该县崩岗治理结合了削坡、修建坡面排水沟、拦沙坝等工程手段,排水沟及时排水,拦沙坝拦泥蓄水,坡面种草造绿保持水土。据介绍,虽然该县今年半年的雨量已相当于往年一年雨量,但经过治理的崩口都没有被冲毁,崩岗基本稳定了。

五华县双华镇油黄坑村民胡幼堂的耕地距一处崩岗约两三百米,四五年前被雨水冲刷下来的泥沙掩埋。今年,他看到治理后的崩岗基本稳定,复耕了1亩多地。“油黄坑这个崩岗治理工程去年下半年完成,今年下游耕地恢复了10多亩,保护了农田1000多亩。”钟子知说。

梅州市通过引进民间资本进行开发投入,把崩岗区变成经济作物区、生态休闲区,实现治理与开发结合、经济和生态双赢。通过引资打造,兴宁市熙和湾园区内12座崩岗成了天鹅飞瀑、情人谷等景点,实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转变。兴宁市水务局水保监测站站长黄清淦说,政府按照崩岗常规治理标准把补助拨付给园区,园区“包揽”了根治和管护的任务,“初步治理到根治一般要三年时间,现在一步到位,消除了崩岗痕迹、恢复了生态。”

在梅县区石扇镇大鸿岗崩岗治理点下游崩岗流失淤积地带,建起了一个沙田柚种植基地。当地村民黄春辉承包了这里的100亩地,挖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沉沙湖,今年5月种下了2000多棵沙田柚苗。他告诉记者,有信心通过有机肥改善土质,两三年后将这里的“黄色”变成一片“绿色”。在他看来,崩岗稳定后,在崩岗流失淤积地带种植沙田柚,只要经过细心管护,一样会有理想的产量。

崩岗,指的是发育在红土丘陵地区的冲沟沟头部分经过崩塌和陷蚀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围椅状侵蚀地貌。崩岗侵蚀作为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类型,在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风化壳深厚的花岗岩低山丘陵区分布十分普遍。

推荐阅读:

2016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

“蒙草式”生态修复让座座荒岭变为青山

海南计划2020年完成生态修复30万亩

圆明园廓然大公景区完成水生态修复工程

(来源:梅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