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海湿地
中国园林网1月13日消息:“十二五”时期,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以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了“六大工程”。目前,已建成湖滨生态湿地3600公顷,滇池水域面积增加11.51平方公里,实现了还水予湖、湖进人退。
“四退三还一护”成效显著
由于历史上多方面的原因,滇池湖面不断缩小,极大地破坏了湖滨带的自然生态系统。近年来,昆明把滇池环湖生态恢复建设作为滇池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坚持规划引领、狠抓“四退三还一护”、 突出土地使用管理和房屋拆迁安置、注重民生保障、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推进滇池湖滨生态带建设,由单纯的工程治污逐步向截污治污和生态修复并重转变。
其中,“四退三还一护”(退塘、退田、退人、退房和还湖、还湿地、还林、护水)工作已完成退塘、退田4.5万亩,退房145.3万平方米,退人2.5万人,建成湖滨生态湿地5.4万亩,拆除沿湖防浪堤43.14公里,增加水面面积11.5平方公里。以翠湖公园占地面积21公顷计算,昆明已建成的湖滨生态湿地面积约有171个翠湖公园那么大,而新增加的滇池水域面积约有55个翠湖公园的占地面积。
湖滨生态绿色屏障形成
至2015年底,滇池湖滨已初步构建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区域内植被覆盖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为主,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湖滨生态绿色屏障。特别是海东湿地公园、捞鱼河湿地公园、斗南湿地公园等11块生态湿地的提升改造,建成王官、斗南一期、东大河一期等湖滨生态湿地,使湖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得到初步恢复,湖滨自然景观得到较大改善。
目前,滇池湖滨湿地植物共有290种,较2012年增加49种,滇池南岸还出现了喜清水性的苦草、海菜花等物种;滇池周边共记录鸟类138种,较2012年增加42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滇池现存鱼类23种,其中土著鱼类5种,并发现了多年未见的濒危物种滇池银白鱼,生态环境质量、湖体水质和周边景观得到了极大改观。2015年,滇池治理通过年度国家考核,建成第十一污水处理厂,铺设主城排水管网48公里,完成疏浚滇池淤泥200万立方米。
“十二五”时期,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还实现了环湖截污干渠闭合贯通,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实现通水,滇池水质由重度富营养转为中度富营养,滇池主要入湖河道水质基本消除劣V类,草海水质基本达到V类,外海水质基本达到IV类。实现了“从点源转变为系统综合治理、从小流域治理转变为全流域治理、从末端截污治理转变为源头截污治理”三个转变。呈现出环湖截污治污系统基本建成、健康水循环体系(一进一出)形成、草海水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修复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动员进一步增强五大亮点。
今年启动“十三五”规划项目
“十三五”时期,昆明将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力推进以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和完善“六大工程”,提升滇池流域污水收集处理、河道整治、湿地净化、水资源优化配置效能。坚持实施城镇污染源控制,继续完善环湖截污和片区截污系统,深入开展入湖支次沟渠综合整治,优化湖滨生态系统功能,加强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开展内源污染治理。
到2020年,力争滇池外海水质稳定达到IV类,草海水质稳定达到V类,主要入湖河道水质稳定达到V类以上,湖体富营养化水平明显降低,蓝藻水华程度明显减轻,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今年,昆明将启动实施“十三五”滇池治理规划项目。继续开展草海及周边水环境提升整治,重点抓好污水管网配套建设、滇池湿地建设、入湖河道整治,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建立滇池流域水质监测信息系统,强化对防污、治污的管理,加强入湖河道和湿地的精细化管理,加大主城区雨污水管理调度,削减污染负荷。抓好滇池面山及“五采区”生态修复。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推进滇池、阳宗海、牛栏江等重点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数读
建成湖滨生态湿地:
3600公顷
滇池水域面积增加:
11.51平方公里
滇池湖滨湿地植物:
290种
滇池周边鸟类:
138种
推荐阅读: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