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12日消息:黄河经过5400多公里的漫长征途,在最后奔向大海的那一刻,卸下了身上的重担。大量的泥沙,在入海口催生了大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
家住东营市河口区仙河镇,在这片母亲馈赠的土地上,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工程师张强(化名)自豪地说:“只有黄河才能把‘昨日沧海,今日桑田’演绎得如此动人贴切。”
卢工的确有骄傲的资本:黄河的泥沙在此堆积,形成了大片河口湿地。因水源充足,植被丰富,咸淡水交汇,浮游生物繁盛,这里成了鸟类绝佳的栖息地。丹顶鹤、金雕、黑鹳、遗鸥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栖息于此,另外这里还是俄罗斯到澳大利亚与环西太平洋一线的鸟类迁徙通道,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
为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
然而,从2006年4月后,张强与一些同事,在工作之余多了一项新任务。
9月10日,记者与张强一起,前往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远远的,化工园区一根根高耸的烟囱便印入眼帘。
“以前这片区域都是湿地,西边划成了保护区,东边在保护区外。现在,东边就成了化工园。”张强说。
记者看到,这片工业园有的已经开工,有的还在建设,马路上除了来来回回的油罐车,鲜有行人。在一家名为亚通石化的厂门口对面,有一条黑色的污水河,水质浓稠,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气味。由于是白天,朝向化工厂的三根污水管并未明显排污,但记者注意到,水面仍有细微的流动。
沿着这条污水河向前走,河道两旁都是化工厂。由于河道湿滑,记者不小心摔了一跤,鞋子蹭开表面黄色沙土后,下面都是黑色的淤泥,气味熏人。
河道一直往北,在大约3公里,快要入海时,拐弯向西流去。
在河道另一侧,记者碰到了一位当地的养殖户,名叫刘照华。刘说,他在此处的“水泡子”(湿地)里养鱼,但由于工厂废水的污染,饲养越发困难,特别是养虾的养殖户损害更大。
刘照华拉着记者,小声地说:“你要是晚上12点钟后来看,烟囱里白烟黑烟都冒出来了,管子里也开始排污,人根本不敢走进。”
鸟类活动没有边界化工厂影响生态系统
【专家说法】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2006年4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随后,大批化工企业开始入驻。
“保护区不能建厂,但很多厂就建在保护区隔壁,有的最近距离只有两三米。”一直关注中国湿地问题的生态学家赵连石说。
保护区的界碑是人设立的,人的活动有边界,但是鸟类活动没有边界。赵连石说,化工厂的污水、废气以及夜晚的灯光,都会对鸟类造成影响。“特别是‘点天灯’(化工厂燃烧废气),肯定会影响鸟类的迁徙”。
此外,保护区与化工园之间,还存在着交界区。曾多次到此地考察的著名环保人士汪永晨,告诉记者,保护区成立于1992年,经济开发区在后,现在边界出现重叠和“争地”现象,开发区的规划存在问题。
除了建设化工厂外,周边越来越多的湿地,被改造成了盐池,给化工企业提供原料。
“工人把湿地原有的水抽走,将芦苇、水草等用灭草剂铲除,再把海水灌进来晒盐。这样原来整个湿地生态系统都被破坏了。”当地胜利油田一位热心环保的刘姓工程师告诉记者。
在山东常年关注湿地潮间带生态问题的环保志愿者任增颖,也在实名微博上,提出了另外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水漠化。所谓水漠化,就是与土地沙漠化和石漠化,不同的土地荒漠化类型之一。引海水到湿地搞养殖,建盐厂,都是人为造成湿地中的生态系统受到重创,水生生物栖息地繁殖地遭到破坏,食物链断裂、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冲击。
在湿地和鸟类遭到威胁时,仙河镇的居民同样也感到担忧。
从2010年3月25日以来,化工园区已经发生了3次气体泄漏。2013年2月17日,正月初八,春节后上班第二天。园区的亚通化工就曾经发生过严重的硫化氢泄漏事件,几乎令人窒息的恶臭导致几十人到医院就医。
“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但在高效生态经济区建立化工区,是否违背了高效生态的初衷呢?”汪永晨的疑问至今没有答案。
推荐阅读: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