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5日消息:中国台湾的森林生态文化,必须从当地的林业发展说起。
从经营思想与利用的角度来看,林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单纯采伐、采育并重建、社会林业和生态林业经营这几个阶段。
生态林业经营阶段从1999年开始至今,主要任务是维护森林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森林生态文化发掘、保存和发展应运而生,自然教育、森林美学、无痕山林、志工培养、休闲游憩等一系列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概念和措施随之发展起来。
正是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台湾建立了一大批自然保护区、森林游乐区、自然教育中心等,不同形态、不同文化、不同地理环境的森林公园及文化创意园,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公园布局合理,设施因地制宜,注重公众参与,管理精心细致,景区游览和教育融合,文化的发掘和传承并重。如今,这些都成为台湾本省和世界各国赴台观光的主要场所,森林在陶冶人们的灵性、培养社会善良风气的同时,也给台湾旅游业带来可观的收入。
科学布局,合理规划
在台湾,不管是自然教育设施,还是森林游乐健身场所,都根据各地区的人口、文化、经济及社会发展现状,进行统一布局、科学规划、有序实施,并形成特色。目前,全省的18个森林游乐区贯穿南北,将近一半以上有一级公路和铁路直达。
2005年,台湾农委会林务局对《森林游乐设置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将环境教育建设纳入游乐区设置。自此,已在游乐区建设了8个自然教育中心,林务局因此也获得了“行政院”颁发的“永续发展奖”。
就单个的游乐区,也是遵循了合理布局和规划的原则,整个游乐区内功能明确,设施齐备,将游人锻炼身体、调节身心、学习自然知识和陶冶情操有机结合。如阿里山森林游乐区,规划中,在保留原住民的居住地等传统文化的同时,将整个区域合理规划成游览区、保育区、营运区和展览区,游览区内还设有高山博物馆和高山植物园等,高山博物馆用于陈列各种奇木异树,高山植物园有热带、温带、寒带数百种植物。
开发理念顺应自然
台湾的森林游乐区以体验自然野趣为特色。在森林游乐区内, 除了建设必要的住宿、餐饮、卫生、服务等设施外,主要发展登山健行、自然疗养、自然解说、观赏动植物、森林浴等项目活动。在建设一些必要的游憩设施时, 十分重视保护环境, 以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与自然保持协调为原则,如游道、亭子、桌椅、服务中心等设施的材料主要以当地原木为主,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体现出原始古朴的风格。很多地方为了不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给动物留通道,都采取高架的形式。
与游览融为一体的自然教育
遍布全岛的近20处森林游乐区, 过去仅作为都市人闲暇之余放松身心的场所。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些森林游乐区便担负起传达环境保护和永续发展概念的职能,形成了一个个“自然教育中心”。台湾森林游乐区管理处一般都会设解说教育科,负责向游人解说森林的作用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的识别和保护方法等,同时还担负解说资料编印、宣传报道等工作,使自然教育成为森林游乐区的一项常规工作。
森林步道系统舒适又安全
自2002 年起,林务局推进“百条步道”计划,在一些森林游乐区之外,开始着手建设环台湾的森林步道系统。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身体状况,台湾开发形成“一般大众”、“体力稍佳者”、“体力佳且有初步判读地图能力者”、“体力佳、有初步判读地图能力且具有野外求生能力者”和“已接受过登山训练者”5级森林步道,并标明地点、长度、坡度、配套设施状况和平均行走时间,供游人选择。
配合步道系统的建设,还会设置指示牌、解说设施、卫生设备和避难小屋等, 为游客登山健身和森林游憩提供方便。
森林步道系统的建设将游人分散到非游乐区的森林中,有效缓解了森林游乐区在旅游旺季的承载压力。在森林游乐区,步道更是舒适便捷,如溪地森林公园,设有空中走廊、大学池竹步道、银杏步道、神木步道、水涧循环步道、森林浴步道、树海循环步道等,不但把景观有序地联系在一起,也给游人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多样化的经营收入和自然创作
台湾森林游乐区的门票价格普遍较低, 多数景区门票价格相当于10元人民币,住宿、餐饮、土特产品销售、游戏活动及自创项目的收入是主要来源,往往是门票收入的十多倍。较低的门槛及高品质的服务,再加上政府的投入,使森林游乐区处于良性循环当中。
台湾工艺文化园利用林木和竹子的根、枝、叶、花、果以及稻梗等制作各种手工制品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文化创意园秉持“手的劳动、心的感动”宗旨,将来自于自然界的或者废弃的剩余物进行艺术加工和创作,从而变成产品进行营销。他们采取的方式通常是:配合临时展览开发产品,借助展览进行宣传和销售;对开发的产品,先将样品放置于商场,详细记录问询顾客人数和问询次数,在进行分析调研后再投入大批量生产。
与当地居民共担共享的保护机制
2002年3月,林务局推出《社区林业计划》,这一计划是基于“社区总体营造”、“林业施政由下而上”、“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培养社区自主经营”的理念而产生的,旨在推动社区与林务局形成伙伴关系,共同保育自然资源,让当地居民因资源保育而受惠。
这一计划的具体做法是,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原则下,结合原住民部落文化和生态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开发旅游产品,种植茶叶、凤梨、有机林产品等,这些工作在提供原住民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的同时,也逐渐建立起政府与社区的相互信任的关系,政府的各项生态保育政策也在社区得以落实,实现了双方共同分担管理责任、共同分享执行成果的目标。
????????完善的志愿者服务体系
在台湾森林文化建设推广中,志愿者服务队伍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来自各个行业,年龄、背景和学历均不相同,但这些人有一个相同的志向,就是热爱自然,愿意为保护环境作贡献。
林务局在《志愿服务法》的指导下招募森林志愿服务队伍,并且负责制订服务标准、培训、考核等管理工作。目前,全省有900多名志愿者参与到了生态修复、自然讲解及森林监测调查等活动中。
这些志愿者每人每年至少要完成40小时的志愿服务工作才能通过考核并获得下一年继续服务的资格,每次服务当地林业管理部门都会给最基本餐费,即每顿80台币,折合人民币17元左右,交通费则按实际发生的公交费报销。
每位志愿者在按规定完成服务工作后,林务局通过考核确认后将颁发“志愿服务证书”,并将志愿者信息放在网上,游人可以上网了解志愿者的情况,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预约志愿者为其服务。
完善的志愿者服务体系,不但缓解了政府人力不足的压力,也给热爱自然的公众提供了展示能力的平台。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林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