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境其地 一种土地营造研究纲领(二)

2014年04月29日 09:59中国园林网

中国园林网4月29日消息:杨锐:非常抱歉,刚才由于技术的原因,耽误了几分钟的原因。我今天讲的这个题目实际是希望把宋部长刚才讲的农业、生态结合起来,又运用到风景园林学的方法结合起来,这种方法是境其地,一份新的风景园林学研究纲领。

刚才讲到的就是我对风景园林学的思考,下面会讲到我在过去六年里一直进行的一种风景园林学研究纲领的思考,这个思考我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境其地”。原来准备了一个视频,也有图面和声音,但由于机器的原因,在这里,实际上我放了三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跟环境有关的。我们现在面临很重要的环境问题。第二,实际是和生境有关的,就是生态和动植物栖息地,也是风景园林研究的很重要的部分。第三,实际和意境有关,意境实际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所以,到底什么样的基础理论能够反映风景园林学的学科特征呢?这是我在过去六年里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这里就要谈到风景园林学到底是怎样的特征,风景园林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我觉得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的话,风景园林学实际像一只蝴蝶的身体,这只蝴蝶可能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科学的,一部分是艺术的,一部分是客观的,一部分是主观的,一部分是理性的,一部分是感性的,一部分是物质的,一部分是精神的。风景园林学实际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不是理性的,也不是感性的,不完全是,而是要把这些两两相对的东西结合起来的一个学科。

或者我们再做一个比喻,风景园林学应该是一个桥梁性的学科。把这两两相对的东西可以连接起来的一个学科,或者说在风景园林里要完成的一个工作是要进行这种转化。科学哲学里有一个科学哲学家叫做波普尔,波普尔认为有三层世界,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是物质的世界。但是大家一定有印象的是我们的精神世界,虽然我们经常忽略它。第三个世界,实际是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转化的世界,比如规划设计的方案等等,虽然还没有变成物质的形态,但是已经开始有了它系统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和设计师、规划与规划师完成的就是这种转化的工作和任务。在这方面,我们有一点像是画家,但是画家只是在画布上进行创作,风景园林学实际要在大地上进行保护、规划、设计、管理的。所以,是要慎之又慎的一个学科。

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已经产生了若干的风景园林学的里。比如说中国的风水术,以及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山水城的理论。第二,继承的园隐,对于古典园林集大成的著作。第三,花园城市。第四,奥姆斯特德“landscapeArchictecture”它是在美国的历史情况下产生的。而现在中国的情况和美国历史是不太一样的历史,我们要有我们自己的一些理论的思考,包括麦克哈格(音)提出“设计结合自然”,我觉得讲的是非常好的,因为在50年代、60年代,设计和自然有很多的脱钩、割裂,这时候麦克哈格(音)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但是设计仅仅结合自然,够吗?实际,设计除了结合自然,设计还要结合文化,对不对?如果设计结合自然,我们就像只有一只翅膀的苍蝇一样,我们是飞不起来的。

美国哈佛的一个教授希望把地理和设计结合起来,但我们现在有一个不太好的名字叫做“地理设计”,我一直不太同意“地理设计”,因为地理作为规律,是不能设计的。而这个设计是基于地理及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但是否适合中国呢?景观都市主义是在美国后工业时代提出的,而对中国在传统上又有什么样的好的思想、传统是需要继承的呢?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所以,就提到范式和科学研究纲领。范式是托马斯-库恩提出来的,科学研究纲领是伊雷姆•托卡拉斯提出的,他们两个不同的,范式是固定的,而科学研究纲领是一个种子,它是可以生长的,它是很多人发展起来的一套东西。所以,我想“境其地”理论更多是研究纲领,而不是固定的范式。

刚才宋部长已经讲到了城市和人是一对关系,而风景园林学要解决的两两相对的东西非常多,包括艺术的、科学的、人文的、理工的、精神的、物质的、虚的、实的、主观的、客观的、感性的、理性的、抽象的、具象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人工的、自然的、心理的、生理的、时间的、空间的、实践的、理论的,古今中外,到底有哪些概念、到底有哪一个概念、到底有没有一个概念能把这两两相对的诸多的因素连接起来呢?我是我过去六年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发现了中国的一个汉字,这个汉字就叫做“境”,这既是“意境”的“境”,也是“环境”的“境”,也是“生境”的“境”,也是风景园林学科“地境”的“境”,因为风景园林学本质是“转地为境”的一个学科,是提高境品的一个学科。

为什么要用汉字呢?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科有很多的概念用到了“景”这个字。实际上,单就“景”这个字来讲,它实际产生的是非常早的,“景”字最初指的是太阳,它的上面是一个“日”字,但是“景观”这两个字是一个舶来品,19世纪在德国产生了“landscapeArchictecture”的科学意义概念之后,传到了美国的同时,传到了日本,日本翻译成“景观”,1930年,转到了国内。而中国有一个更好的概念,这个概念实际就是“境”,这个“境”在中国演化了2000多年的时间。而且“境”和“景”不同的地方,你们可能熟悉金圣叹,他注释过《红楼梦》,还注释过唐诗,他在注释杜甫的一首诗的时候,他比较了“境”和“景”的不同,他认为,景字是比较热闹的闹,境字静,景字近,境字远,景字浅,境字深,我不愿意去比较“景”和“境”之间的高下的区别。但是,我觉得“境”实际上更能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精华的要素,因为“境”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过程,它是同时可以在物质的层面和精神层面结合的一个过程,而“景”更多的是一个视觉方面的因素。

法国的一个地理学家、哲学家、东方学家,他研究完整的审美意义上的landscape概念,最早实际出现在中国。中国的landscape概念和西方不同,西方的landscape更多是和视觉有关的,而中国的landscape或者“意境”,或者“境”的概念,包括了身心的感受,包括心理层面、视觉的、听觉的、味觉的、触觉的,所以它是一个十分精妙、微妙的概念,是可以充分发觉在风景园林学的概念。

“境”的源头可以追踪到甲骨文,甲骨文上面的“境”实际是没有左边的“土”字边,它的上面是“音乐”的“音”,下面是一个人,意味着是一个歌曲的结束。所以,甲骨文中的“境”已经有了人的因素和时间的因素。到了汉代,给这个“境”加了一个“土”字边,“境”变成了一个有空间的、有时间的和有人的三重含义的结构。到了魏晋南北朝,“境”有了发展,有了很多意境方面的研究,让“境”变成了一个有着中国很深厚文化底蕴的概念。

中国有一个很著名的美学家叫宗白华先生,他认为意境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还有一个美学家认为,意境已经变成中国人的一个文化心理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无数的跟境有关的概念,像境界、情境、化境、佳境、胜境、诗境、词境、书境、画境、造境、神境、艺境、实境、虚境、灵境、老境、心境、异境、写境、禅境,如果我们真要把我们的文化体现出来,“境”实际是一个很好的概念。

而中国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的文化可以分成七个阶段。第一个,战国的百家,经历了汉代的儒学、魏晋的玄学、唐代的佛学、宋明的礼学、清代的小学,考证学之外,就到了民国的新学,而在新学的阶段及是科学的引入,在科学引入阶段,这个“境”又有了新的含义,就是环境的概念。

所以,我们看到右边,“境”又可以有:自然环境——生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土壤环境、岩石环境;人工环境——建筑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以及吴良镛先生提出的人居环境。所以,又有了很多科学的含义,“境”实际可以和科学结合起来,吸收现代科学的营养,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比如,我们可以吸收中国哲学的、文学的、美学的、绘画方面的营养;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吸收生态的、环境科学、地学、水文方面的营养。让它的八条根变成境的树干的很重要的一个营养来源,同时进一步去发展。

“境”到底在风景园林学有什么应用呢?我觉得要把风景园林学组成一个单一的内核,我们可以用“境”的概念。一个是作为时间性的“境”,我们叫它“境其地”。第二是空间的“境”,我们可以叫它“地境”。我们可以给时间性的“境”——“境其地”一个定义,“境”是一个过程,是土地,相关人类活动和它们之上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一种历史性的整合。而作为名词,“境空间”实际是境过程每一个时间点的剖面、一个断面。

这个“境”到底由哪些方面组成呢?我觉得“境”实际可以分成八个范畴或者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用中文的八个字来表述,就是“道、德、理、术、用、制、象、意”。

“道”实际是哲学思想层面的东西。

“德”实际是价值和价值观的东西。我们现在很多问题是产生在德的方面,产生在有不清晰、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包括宋部长刚才讲到的很多东西是跟德有关的。
“礼”,就是现在的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给我们的概念和知识。
“术”,技术和方法的层面。

“用”,实际和使用、功能、用途有关的。

“制”,在八个要素里,中国现在最主要的是制的问题,包括法律的机制、政治的机制、自然的机制等等方面。

“象”,我们很熟悉,但我们可能只熟悉形,不熟悉象。形和象还是有区别的。
“意”,实际和我们的心理、文化相关的概念。

所以,这八个要素共同组成了“境”。这八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境其地”的过程到底用什么样的比喻能更形象呢?我当时也想到,是不是可以用镜子或者别的形态?但是我现在认为,“境其地”的过程更像是演一出戏的过程。京剧里有五类演员,生旦净末丑。而在“境其地”一部一部的大戏里有八个演员,即“道、德、礼、术、用、制、象、意”,他们的人物关系不同、他们的出场顺序不同、他们的戏份不同,造成了“境其地”的现象,造成了有时候这个过程是喜剧的过程,有时候是悲剧的过程,而很多情况下,现在看起来像是悲剧的过程。这背后又有隐藏着什么样的规律呢?我在这里想把一个演员提出来,就是“象”。我刚才讲到,“象”和“形”实际是不一样的概念,“形”更多是和视觉有关的。

这是我在柬埔寨的吴哥窟拍的照片,我在吴哥窟看日出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视觉的东西,因为当时天还非常暗,天还没有亮,首先是声音。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印象,你们在去西安回民街或者北苑门的时候,哪一种东西对你们的印象最深?我印象最深的是味觉和嗅觉。所以,“象”包括了视觉,但是又超越视觉,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和心理感受的。所以,这个“象”不仅包括我们讲的世象,也包括事象,现在很多人研究声景,我觉得这是基本一致的讲法。但声象要和别的视觉的体验产生关联。包括蟾蜍的声音,然后才是视觉上面的光线、阴影。还有触觉,因为在柬埔寨是不用穿皮鞋的,你在穿人字拖的时候,当你踩过草地,露水打在你的脚上的时候,实际也是形成了你心里的印象以及它的气味。

我们在长春的气味,实际和广东是完全不同的,它实际都是我们研究的范围和领域。而且,声象、色象、触象、嗅象和味象会成为完整的境象,这个境象是和西方的景观不太一致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更丰富的内容和内涵,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可以提供给我们很多养分的地方。

“境”到底有哪些特征呢?“境”实际有四重特征。第一,它是动态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是一个过程的发展。第二,它是整体涌现性的。境的八个演员不是八个一相加等于八,演出的好,八个一相加,可以远远大于八。演出的不好,八个一相加,可以远远小于八。这就是规划设计可以用功的地方。

“境”的开放性,不管在时间上、时间上,它都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状态。以及由于这个整体涌现性、开放性和动态性,造成了境的多样性的特征。所以,在境的研究方法里,就包括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范式理论、系统科学、范畴、扎根理论、现象学、解释学、语意分析、案例研究等很多内容,以及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精华消化和吸收。

“境”里可以有很多学科联系。我们可以把风景园林学或者“转境为地”的科学,在境道的层面,和哲学、历史学相连通;在境德的层面,和伦理学相连通;在境理的方面,可以和生态学、水文学、地学、环境科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相连通;在境术方面,可以和各种工程技术相连通;在境用方面,和环境行为学、社会学、人类学相连联;境制方面,可以和公共管理、经济管理、工程管理、法律相连通;在境象方面,可以和艺术学、建筑学、生态科学、城乡规划学联通;在境意方面,和美学、心理学、文学相连通。

如果认为风景园林学是一个“转地为境”的科学,这一个学科实际是知行合一的学科。在知的方面,我们是需要了解人类和生存、人类和生产、人类和生活,以及人类和生态之间的关联。我们理解的越深刻,我们了解的越深刻,我们实践的可能、犯错的机会才少了一些,做对的机会才大一些。而在行的方面或者实践的方面,包括了保护、规划、设计、管理、建设等等,以及在这个边界上面存在的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式。而在知和行的连接模上或者模状体上,分布的就是“道、德、理、术、用、制、象、意”这八个风景园林学的基本的范畴。

在整个“境其地”的过程的营造,分为内圈和外圈,是三个步骤。内圈实际是和“道、德、理、术、用、制、象、意”相关的,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愿景,我们知道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我们去分析它的价值,然后我们去它的方法,去梳理它的脉络,确定它的用途,调整它的机制,赋予它的形象,以及立意,从这八个因素,可以从任意点出发。但这八个环节要反反复复做到,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然后到了决策的阶段,决策之后,到了管理、建设和监测的过程。

境品,怎么评价风景园林的载体和它的优越呢,或者它的质量到底是怎样的情况。中国的另外一个概念实际上提供了我们很好的思路,就是所谓的“品”,中国有诗品、词品,还有人品。中国对于美的欣赏实际是以“品”字为核心的。中国的“美”是两个字组成的,“羊大为美”,中国的美实际和美食有很重要的关联。这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品”,由三个“口”所组成的。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中,实际上我们的规划师、设计师是非常重要的,他实际完成了从精神的层面向物质层面的转化,如果物质的层面包括了“用”、“制”“术”,精神层面包括了“道”、“德”、“意”的话,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是“礼”,一个是“象”,这两个跟我们学科传统关注点更接近的范畴。所以,“境”理论有它的学术意义,它的意义包括案例性的教学、对于境现象深化的理解、辅助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各种思考。

比如,我做了一个案例,就是山水城市和景观都市主义的比较,中国在几千年的实践里,有非常好的山水城的理念,不是山水为城市服务,而是山、水、城市“三位一体”,这和西方景观不太一样的地方。包括北京、杭州,几乎每一个传统上的城市都是山水城市,但是我们并没有提出什么样的理论的东西。

在境道、境地不一样,以及境地理论的现实意义,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方面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有着非常美的山水和荒野的环境。第一张图是《富春山居图》,我们有非常好的城市环境;第二张是《姑苏繁华图》,我们有很好的基础设施环境,都是自然、城市和基础设施与审美有着很好的衔接,有着很好的融合的现象。我们现在依然有很美丽的中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地方不再美丽了,包括我们在雾霾天气下看到的天坛,我们看到的很多污染的河流,以及看不到的但依然污染的土壤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不再美丽的中国。

最后,我来放一张幻灯片,这是哈佛担任校长最长时间(39年)的一个校长,也是查尔斯艾雷莱特(音)的父亲,他在哈佛建立第一个专业时所说的一段话,他当时说,“风景园林学确实是或者说它已经是最能直接贡献于20世纪人类环境的专业,因为它不仅能改善住房、城镇和城市设计,也能营造保护和扩展人们逍遥游憩天地间的各种机会,高山和峡谷,山丘和平原,森林和野花荒野,春色与秋痕,以及野生动植物、鸟类频繁出没之正,正是城市蜗居者需要用眼睛去看和心灵去触摸的东西。”大家注意,这是他1914年讲的话,现在,100年之后,2014年,这句话到底对我们还有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

最后,我放一张2009年在清华开第一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时,我设计的一个年会的LOGO,当时用的是中国的一个汉字,“田”字。因为我们这个专业是在土地上的专业,而且我们是希望的田野。其中用了四个汉字的偏旁:左上角是“林”字的偏旁,我们需要农林背景院校的贡献;右上角是房屋的偏旁,豕的偏旁,房屋“宝盖”头,这是需要建筑学的贡献;左下角是“土地”的“土”的偏旁,我们需要有地学的贡献,因为我们也有一些学科是从地学来的;最后这个偏旁是“羊”,“羊大为美”,“美”字的一个偏旁,需要艺术科学的贡献。所以,现在的中国风景园林实际是我们国家社会环境各方面非常需要的一个专业,需要这四个背景的院校合作起来,才能完成我们此时此地、完成21世纪初中国风景园林的任务。
好,谢谢大家!

时国珍:谢谢大家的掌声,谢谢杨主任。杨教授精彩的演讲实际是给我们提供了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专业培训,让我们知道和了解风景园林学的起源和发展,一条很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给我们提出一个思考,究竟什么才是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后认真的学习、思考和实践的问题。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杨教授,同时也送给今天上午所有致辞的演讲嘉宾,谢谢!今天的上午的论坛到此结束。

推荐阅读:

第四届艾景奖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东北赛区启动仪式

吕英华在2014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长春峰会上致辞

杨晓慧在2014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长春峰会上致辞

唐学山在2014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长春峰会上致辞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