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29日消息:时国珍:非常感谢王帆教授,王帆教授为东北赛区的组织和前期的筹备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在随后的大赛筹备工作和运营过程,他肯定还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劳动,所以,我们再次掌声感谢王教授!谢谢!
在进入主题演讲之前,我遵秘书长的旨意,大家休息5分钟,然后我们进入正式的演讲过程。茶歇5分钟。
时国珍:各位领导、各位同学,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国际风景园林行业协会主席、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宋部长给大家做主题报告,宋部长将给我们带来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以及他智慧的分享,这对每个同学的就学生涯以及人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所以,大家一定要很好的珍惜,今天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下面我们就让我们掌声有请宋春华副部长为我们做主题演讲!宋部长的演讲题目是《让人脉在城市中延续,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宋春华:非常高兴回到长春,来到我们东北师范大学,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发言的题目是《让文脉在城市中延续,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生态,一个是文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快速发展,走过了这样一条道路,这中间城镇化也在快速的推进,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到去年年底,我们城镇的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
按照规划,到2020年,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要达到60%,户籍人口要达到45%。这里有一个差距,就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的问题,2012年,这个差距是17.3,估计到2020年到减少2个百分点。这个差距还是有,但是要缩小到15。
大家知道,关于城镇化的问题,就是所谓的“S”曲线,在30到70之间,城镇化是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关于“诺瑟姆曲线”,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看这很正常,这是美国的一个教授提出来的。但我想,它大体上还是反映了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城镇化的路径。城镇的巨大特点就是集中,人口集中、建设用地集中、生产力要素集中、资源配置集中、财富集中、能源消耗集中、污染集中,犯罪也集中,所以集中是一大特点。
世界城市以占全球2%的表面积,容纳了50%的人口,创造了80%以上的GDP,同时也占用着全球85%的资源和能源,排放着同等规模的温室气体。
中国的城镇化同样也是这样,特别是中国的城市群的形态更加明显。比如说京津冀,京津冀这个城市群,最近总书记讲话之后,我看是在加速的推进。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GDP。
我们这样一个快速的城镇化,成绩是很大,但问题也不少,缺陷也是很明显。看似生机勃勃,血气方刚,实际查一查身体,中国的城镇化还是存在着不少的硬伤和软肋。
(1)转移人口未能市民化的问题,只有劳动力城镇化,没有家庭的城镇化。刚才我们讲到了户籍的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是有一个差距的。现在相差17个百分点。我们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以及随迁家属,还没有享受到户籍人口的待遇,这是一个大问题。
(2)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2000-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大83%,而城镇人口只增长45%,增长率之比为1.85,而国际公认阈值是1-1.12之间。这说明我们的土地占用的太多,土地的城镇化高于人口的城镇化。
(3)城市空间分布与规模结构不合理。东西南北中分布的问题和大中小城镇城际结构的分布不够合理。
(4)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性障碍等问题。
(5)城市病:这是社会上病诟最多的问题。城市无序蔓延、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恶化、雾霾肆虐、水资源供应短缺、水质恶化、资源能源紧张、利用率低、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落后、承载力不足等等。这是大家通常讲的城市病。
我认为城市还有一种病,就是精神疾病。还有一种身份忧郁症——文化资源灭失、文脉切断、城市特色淡出,现在千城一面,我们越来越不像自己,越来越呈现出洋相”,越来越像外国城市。所以,这也是城市病,这是文化DNA的变异,只是我们现在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以,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城镇化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我今天想重点讲一讲生态和文化的问题。
所以,第一个部分,我想讲一讲:建设绿色低碳城市,让城市顺应环境融入自然。
城市要融入自然,首先在理念上,我们要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方针。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要推进美好家园的建设。
要重点把握好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划定城市范围界面
我们现在是一种无序的蔓延、无限制扩张,这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要改变扩张性、摊大饼、无序蔓延、无限发展的做法。根据城市的区位、自然条件、自然禀赋、功能性质去科学界定我们这个城市开发的范围,要划定城市界面,让人均用地指标有所控制,国家在新型城镇化里面给了一个量化的指标,就是100平方米。现在很多城市都超过了100平方米,达到了120平方米,有的甚至更多。
城市形态,我们原来有一个比喻,城市的初期,特别是在中世纪,叫“煮鸡蛋”,坚固的城墙,是以防卫为主的,所以,那个时候的城市形态是“煮鸡蛋”。后来,市场化了,工业化了,变成“摊鸡蛋”,城门打开了,摊大饼。再后来,是“炒鸡蛋”,大饼不能再摊了,越摊,问题越多,城市群的概念。“炒鸡蛋”也不能没有范围。所以,我觉得城市界面问题在新型的城镇化规划里能够谈到,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定要改变这种无序、蔓延的发展方式,特别是摊大饼。
要严格界定“三区四线”。
推荐阅读:
唐学山在2014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长春峰会上致辞 [分页]
三区就是: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我们的开发建设只能在适建区,在限建区里是非常有限度的做一些开发。禁建区就是不准有开发建设活动。
四线就是:绿线(绿地)、蓝线(水体)、紫线(历史文化)、黄线(基础设施)。
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一条红线,这个红线不是道路两的建筑红线,不是街区的建筑红线,而是生态保护红线。通过这条红线的划定,去扩大我们的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我们的森林、湖泊、湿地的面积,也包括农村废弃地、其它污染的土地、工矿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在城镇化地区里,特别要考虑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包括废弃地的利用,国外很早就在做这种尝试,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
加拿大维多利亚有一个世界非常有名的公园,叫“布查德花园”。建于1904年,布查德夫人将她丈夫经营的一个石灰石矿场改造为花园,在维多利亚北侧20公里,占地35公顷,这里有很多花卉。它的大门都很简单。我们现在搞一个公园,大门都吓人,这个公园很简单,实际就是一个招牌。就是在石灰石坑的底部做了这样一个花园,非常漂亮。到加拿大温哥华,没有不到维多利亚的,到维多利亚,没有不看这个公园的。当时我去的时候,大概是4月底、5月初,鲜花正开,非常漂亮。有意大利式的小园,这是个日本的和式园子,这是一些苗圃、花圃。有一个中心湖,有一些水面。她在建园60周年的时候,搞了一个大的喷泉,叫“罗斯喷泉”,做的非常好。我们看到,她对生态的保护,特别是修复,因为它一个废弃的石头矿,它的高差很大,我们要注意它裸露的岩石表面积的覆盖,我们一般都做不到,而它覆盖的特别好。
所以,这次在国家的新型城镇化里提到,把废弃的草地利用,怎么利用,扩大为生态用地,而不是做别的。
二、控制开发规模与强度
开发是必须的,不可能没有开发。在需要开发的地区,搞好市场调查,不能无目的的开发,现在为什么出现了很多“空城”、“鬼城”,就是没有做市场调查,不知道市场的需求有多大。合理确定规模、把握好开发强度。所谓“强度”,就是我们希望能够适度的紧凑和集中,但是这种紧凑和集中也要有度,不是越高越好,越密集越好,而是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建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依托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除了边界和范围,还有强度和规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大自然,不要过多的惊动它、干扰它、破坏它,而是要让我们的城市能够融入大自然。这就是城镇工作会议上讲到的,“要让居民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要把我们的家倾情的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三、实现绿色低碳运行
城市运行的空间,需要外部输入能源和其它资源,同时也要排出污染物,留下碳足迹,它会影响自然环境。所以,一定要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基本原则,去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这样几个要点:
经济建设方面(特别是工业)要转型升级,在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产业升级版的过程中,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循环利用资源。
在生活消费方面,要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合理、适度、梯级消费。
我想,这样的消费观特别体现在住房方面,比如对户型的选择,如何科学、合理、梯度。我认为国人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追求大户型,越大越好,实际上是一种炫耀型、摆阔型的消费。
我这里有一个资料,是三个发达国家,上面的红线是瑞典,中间的蓝线是德国,下面的绿线是日本,看看他们住多大的房子。从1970年到1991年,后来还有几年的延续,但是没有上这张图上。从1970年到1990年,我们看到它的户型,在1970年的时候,大部分是在70-80区间,日本是68平方米,瑞典是80平方米,德国是84平方米。户型越做越大,到70年代末,瑞典做到了115平方米,德国做到103平方米,日本也紧随其后,做到了94平方米,但是户型不往上涨了。我们看,它又回来了,这中间德国又上去一点。到90年代初,它都回归到一个标志点,都回归到90平方米的上下,瑞典就是90平方米,日本是86平方米,德国是95平方米,也说明社会在做一种户型的集体选择,它有一个最佳的、最经济的户型,是多少呢?按照这张表,就是85-95平方米。所以,不适当的去追求过大的户型,这种消费理念,特别是对一个人口大国,污染这么重、土地这么紧张。所以对大国出台税费政策,让他承担环境影响义务、资源占有义务,你有必要非住那么大的房子吗,我觉得是不理性的。
在交通出行方面,我们要提倡非激动体系,特别是中小城市,根本就没有几步路,为什么非要开一个车,叫摆谱。要尽可能建立自行车和步行系统,必要的机动车出行应该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公共交通机动的能源尽可能用清洁能源。另外,要多发展大运量、节能的轨道交通。这是出行方面,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
我先说丹麦的例子。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它在欧洲就是大城市了,52万人。这个城市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来,到2025年,事业上第一个零碳城市。交通怎么解决,它主要发展非机动交通,就是以自行车为主。52万市民有56万辆自行车,所以世界自行车联盟把“自行车之都”这样一个名称授予了哥本哈根。中国号称自行车大国,但是我们没有得到这个殊荣。哥本哈根55%的居民是靠骑自行车上班。2011年,现任的首相斯密特在就职的时候,首次在社会上露面,他带领23位内阁成员骑着自行车前往首相府上班,这很有象征意义。他对自行车的交通提出了非常倾向性的、鼓励自行车的政策。比如,哥本哈根有非常发育的自行车专用道,有很多自行车的存放点,你加几个科朗,自行车就可以借出,骑完以后,把自行车一锁,你的押金还退给你,所以是零成本出行,还非常方便。另外,在交叉路口,在停车线的划置上,自行车要比汽车提前,而且红灯先给自行车,就是自行车优先。
另外,非常有意思,它有一个设计,就是“自行车绿浪”,红灯的间隔时间是按照自行车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来设置红绿灯时间的。汽车再快,到那得停红灯,如果自行车20公里这样匀速骑的话,一律绿灯,所以叫做“绿浪行动”,就体现了它的交通观点完全是以自行车为主。另外,它拆掉了很多汽车的停车场,提高了汽车的停车费用,而且把这个优惠去建自行车的停车场。
我们现在不说鼓励,至少是很照顾汽车的停车,我们规范了必须有多少个汽车停车位,哥本哈根才不管你,你最好就是别开汽车,为什么,2005年,哥本哈根要零碳、碳综合,这个口号已经打出去了。另外,在有的酒店,健身是以骑自行车这种形式为主。而且你如果在健身的过程中间,每小时能发出10瓦特的电,一度电是1000千瓦小时,自行车发出的10个电,就可以免费得到一份用餐。这听起来很有意思,说明这个城市完全是低碳的理念。
另外一个机动车依靠自行车的城市,就是巴西的库里提巴。巴西的库里提巴是最早被联合国授予“人居奖”,也被同行们公认为“绿色城市”。这是在飞机上拍的库里提巴,很不清楚,右半部分,它的高层完全是集中的,所以,在这个区域里有快速公交系统,自行车的交通方面做了一些改革。这个城市里边,自行车非常发育,而且效果非常好。在街上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东西,圆圆的、透明的玻璃桶,这是公交的站台,它的公共交通是有站台的。这个市长是个建筑师,他做两任库里提巴市的市长。他发现,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坐公交,第一,找不到公交,第二,慢。慢在哪?主要慢在上下车。他现在就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站台的标高跟公交车的底板是平的,所以,公交车停在这,上下车就像走平地一样,车门打开以后,三个人可以同时进入。有的是一个,有的是两个。我们看售票在哪?售票员不是在公共汽车上,而是在侯车廊道里,坐在这的这位就是售票员,下面是残疾人的专用口,残疾人的轮椅在这里可以升降,然后进入廊道。这位女士已经买票进入。车来了以后,大巴车过来以后,就靠近廊道,车门打开,上下车非常方便。所以,它的公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公交系统。而且,它的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80-90公里,速度很快。
所以,我们不要用传统的概念去理解公交,关键是要改革。举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在公交方面有很多事情需要做,但是我们没有做,库里提巴是一个绿色出行的典范,它主要是靠公交。
建筑节能减排任务繁重。我们现在的建筑节能占在世界能源的27%,很快就到30%,而发达国家到了40%左右,法国已经到了52%。随着建筑量的增加、舒适度的提高,中国作为三大耗能大户之一的建筑业,另外两个是工业和交通,很可能我们会成为第一大户。
建筑节能首先是节流的问题,就是建筑的节能标准,我们现在强推的50%、60%、65%,尽管这样,我们和欧洲的节能还差一大块。
所以:必须强制执行建筑节能标准——节流。就是提高保温隔热,包括门窗和屋顶节能的品质。
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开源。不能老盯着化石能源,应该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现在大家觉得太阳能好,但是以前的设计没有和建筑一体化,所以乱七八糟。所以,我们讲太阳能,要讲建筑和太阳能在设计的时候,就一体化的、同步运行。太阳能推广最好的是以色列,1980年就强推太阳能,不装太阳能,是不能建房子的。所以,以色列的太阳能普及率已经达到95%以上。
积极提倡回收利用能源、资源——循环。北方供给要供热,大量的热流掉了,进来的是冷空气。包括水的回用问题、材料的回用问题。
举个例子,英国郊区的贝丁顿,有一个零碳小区。别的就不讲了,就讲它的回收利用,它的屋顶上的风帽,就是室内的农民和室外空气进行交换通风的时候,这是一个被动式的。为什么做一个燕尾,就是这边永远朝着风向,冷空气、新鲜的空气通过这个口进入到室内,室内的热空气通过这个口排到室外,就在这个部分进行一个热交换,把室内空气的热量用这个热量去预热进来的冷空气,可以回收80%的热量,这就是热能的回收。
改变建造方式,我们在材料上已经摆脱了秦砖汉瓦,但我们的作业方式仍然是以手工为主,是农民工在建房子,是现场作业,太落后了。所以,推进建筑业、住宅产业现代化,实施工业化建造——升级。要像建造汽车一样建房子,我们的房子是在工厂里制造出来的,到现场组装就可以了。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的现代化、住宅产业的现代化。现在,国内这方面的进展也比较快,这是河北引进的德国的西伟德叠合板的生产车间,完全是自动化的,这就是在工厂里造房子,这就是它的产品,夹心式的保温层在里面已经做好了,墙板一吊就可以了。这是用工业化的生产的构件所组装起来的住宅,也很漂亮。这是沈阳刚刚从德国引进的和西伟德类似的,也是生产建筑大型构件的现代化工厂。这是用工厂生产的构建建的沈阳市的保障性住宅,很快就建起来了,据说温家宝总理当时看了非常高兴,这是建筑的一场革命。工业化的建筑施工就带来了很多的正能量,节约材料的问题、减少污染的问题、扰民的问题,不细讲了,因为我们今天不是讲建筑施工。
还有一个,就是建筑的换代问题。我们现在的房子,没有供热系统,冬天就没法过;南方的房子,没有空调,夏天就非常难受。但是,德国搞这种被动式建筑,就是在没有供暖和制冷的情况下,常年是恒温的,这就是动式建筑,比主动的加暖气、加空调,能源资源要大大的节省。所以,在这次世博会上有一个样板工程,就是德国的“汉堡之家”。现在丹麦、瑞言等欧洲很多国家都在实验扩大这种被动房。我们国家现在也在做这种尝试,比如,在秦皇岛有“在水一方”,利用德国技术做的被动房,已经经过一个冬天的测试。秦皇岛在冬天不供暖,保持了比较舒适的温度。据说哈尔滨现在也在做被动房,哈尔滨那么冷的天气,冬天不供暖,照样能过冬。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住宅的换代问题。
所以,归纳一下,就是要节流、开源、循环、升级、换代。这就是建筑业在低碳和绿色方面所要做的工作,任务繁重。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让我们的城市能够融入大自然,这不是简单化的多栽树,它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就是人和环境要融合,要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