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15日消息:产业和城市同步发展,意味着城市的发展,要摈弃一味重视GDP而忽略城市环境和人文发展的做法。坪山新区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穷区富规划”的理念,把规划做足,把产城融合作为发展新城的理念。
2010年初,国家住建部与深圳签署了协议,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坪山新区被确定为示范区,“产城融合”的理念正好切合了主题。
2014年,坪山再次用“以改革论英雄,以质量论高下,以作风论优劣”的发展决心,大力推动建设深圳东部的“产城融合”新城。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产城融合”赋予新内涵
2009年夏季,坪山新区成立之初,就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赋予了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极”的重任。既是可持续发展,必定要摈弃一味重视GDP而忽略城市环境和人文发展的做法,就要以改革促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赋予土地更多的内涵。
“我们必须考虑到产业与城市、人文与城市的关系,做到规划先行、从容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坪山新区党工委书记杨绪松说。由此,位于深圳东北部的坪山,提出了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用绿色发展、智慧发展、特色发展、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一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的理念。
2010年初,国家住建部与深圳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城市的协议,坪山新区被确定为示范区,“产城融合”的理念开始在坪山生根发芽。低碳生态,其中的理念,就是绿色,强调从粗放的城市发展方式向更加重视低碳生态转变,经过几年的发展,坪山已经交出一份亮点纷呈的答卷。
2013年,坪山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与2009年新区成立时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5%。发展质量有效提升,能源资源消耗实现“三下降”,预计全年万元GDP水耗为15立方米,同比下降6.8%;万元GDP能耗为0.39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25%;万元GDP用地为17平方米,同比下降6.5%。
在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中,坪山的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一极两轴三城四区五基地多园”产业发展格局已基本成型,特别是三块国家级“金字招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汽车基地和广东出口加工区发展迅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7.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从新区成立之初的不足30%上升到现在的61%,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新区成立之初的3倍,达到66家,22个国家、省、市级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平台相继落户新区。
探索低碳生态建设带动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再造
“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不好,指标并不是看它的楼高不高,而是看它在高速发展后,水是否还清,山是否还绿,环境是否还保存得好。”这是坪山人对于发展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坪山也找到了注释。
发源于马峦山的坪山河,是东江水系淡水河的一条支流,在坪山新区境内流域面积129.4平方公里。
如今,经过多年的酝酿,坪山新区编制了《坪山河流域开发治理专项规划》,意欲将坪山河两岸的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再造,营造彰显水生态文明的低碳生态示范区,将坪山河核心区约30.37平方公里的范围作为综合治理及开发建设的规划范围。“坪山河流域综合治理将以河流治理为核心,以土地开发为支撑,以投融资为保障,积极探索工业化城区河流全流域综合治理的新模式。”坪山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坪山河治理将打造“河流治理+土地开发+产业转型+投融资”一体化综合实践区。
为了治河大计,坪山在全市率先推行“河长制”,由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吕锐锋担任坪山河“河长”,坪山新区领导分别任7条主要支流河长,强力推进坪山河流域综合治理。在此之外,坪山也在发展中加快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随着华谊兄弟(300027,股吧)城等重大文化项目的签约与落地,坪山河—马峦山“文化走廊”初显。
今年,在坪山的计划中,新区相关部门会在加快推动坪山河探索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构建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互促机制,推进新区旅游线路设计和生态休闲区建设。
以金龟社区为试点,坪山将创新生态修复捆绑资源开发的建设模式,探索生态控制社区转型发展路径。探索马峦山保护与利用并行的开发模式,加强马峦山古村落保护,启动实施马峦山旅游线路规划,探索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并对都市自然风光进行总体设计,加快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着力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
探索低碳生态建设的“规划引导+企业承诺”做法也在坪山今年的改革范围之内,坪山将在规划编制、建筑设计等政府审批的主要环节上融入低碳生态的相关内容,并引导企业承诺开展低碳生态、绿色建筑的设计建设。
推荐阅读: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