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委员建言湿地保护:让“地球之肾”不再喊渴

2014年03月11日 09:58天津日报

中国园林网3月11日消息: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保护好湿地资源是维护国土生态平衡的基本屏障。然而,日趋加重的湿地缺水现象,是对国家提出的“严守6亿亩湿地红线目标”的严峻挑战。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惠丽、罗家均分别为保护湿地支招,让“地球之肾”不再喊“渴”。

切实加大湿地保护投入

叶惠丽委员说,刚刚结束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问题依然突出。

叶惠丽建议,一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切实加大湿地保护工程的投资力度。按照规划,2014年需安排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16亿元。二是有关部门谋划湿地保护恢复重大工程。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围绕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与水资源安全、湿地与粮食安全、湿地应对气候变化等,谋划实施湿地保护恢复重大工程,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三是为遏制破坏性使用湿地行为,守住湿地生态红线,发挥湿地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功能,尽快制定并颁布《湿地保护条例》。

打造国内首个国家级生态公园

罗家均委员说,天津拥有北方滨海重要湿地,在生态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探索了我国北方湖泊、沼泽、滨海等湿地保护和恢复示范模式。但在具体实践中,距离引领北方湿地保护,带动区域发展,形成北方湿地生态示范效应,仍存在一定差距。

罗家均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支持天津发挥东部沿海重要湿地和先行先试的优势,按照全面保护与适度开发的原则,打造国内首个国家级生态公园。将天津湿地纳入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规划,重点支持在湿地调查、形成演化、生态保护等领域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要建立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快实施湿地保护与生境恢复工程,开展湿地资源分类学研究,构建以天津为代表的北方重要湿地生态治理模式。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开展跨区域、跨省市间生态环境治理和退耕还湿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建立与之发展相适应、有益于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补偿机制。

推荐阅读:

济宁湿地公园两百多个家庭共植“公益林”

湖北:临江拥湖 宜城市将建两个湿地公园

江苏:常州今年至少建5个湿地公园 注重植物多样性

甘肃:新增三个国家湿地公园 陇南康县梅园河入列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