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20日消息:莒县陵阳街村,最近又“出名”了,连续获得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称号和山东省第一批“宜居小镇、宜居村庄”称号,党总支书记马先富也被评为“2014年中国十大杰出村官”。
陵阳街村作为一个老典型,依靠哪些优势获得了这些荣誉呢?“陵阳街村现在的优势就是美、休闲、宜居、有传统乡村的味道。”11月15日在陵阳街村,工作人员介绍,陵阳街村获得这些荣誉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天的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便是下面四宗“最”。
最有力的经济支撑
陵阳街村党总支书记马先富说,老百姓安居乐业、有归属感才能算是最美休闲宜居的村庄,而这些都需要雄厚的村集体经济支撑。陵阳街村的经济实力完全能够支撑建设宜居村庄的需要。
陵阳街地处温带季风气候,西邻沭河,水量充沛,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远近闻名的瓜菜之乡。西瓜、西红柿、西葫芦、大姜、绿芦笋成为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a级绿色食品,统一注册了“陵阳河”牌商标,产品远销国内外。
陵阳街村创建东莒集团,并发展成为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实施无公害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建起了可一次储存一亿公斤的冷藏加工区,开发了万亩绿色瓜菜出口创汇基地,配套建起了近万平方米的瓜菜批发市场。
目前,东莒公司已有项目46个,以3个产业为主导,多个产业为补充。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了以东莒果菜食品有限公司、沃得宝食品、浩润食品等15家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同时还有塑化加工产业、服装加工产业、玩具加工产业等产业集群。
201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600元。
最有影响的特色桂花节
陵阳街村近年来名声鹊起的一个原因就是举办了多届影响力巨大的特色节会―――中国陵阳桂花节。
桂花是莒县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花卉品种,种植历史久,品种全,养植技术高,文化内涵丰富,古有“莒城多名胜,十里桂花香”之美誉。陵阳街村拥有深厚的桂花种植基础,以陵阳街村为中心的莒县陵阳镇是中国著名的北方传统桂花之乡。
近年来,陵阳街村把乡村游与桂花产业相结合,推动特色旅游业发展。村里的专业桂花园,涵盖了包括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在内的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陵阳街村西建设有“富桂园”和“千亩桂花园区”,栽植有各个品种的桂花、流苏及其他名贵苗木。
陵阳街村依托桂花种植优势举办“桂花节”,2014中国陵阳桂花节活动呈现出规模大、档次高、参观人数多、成交量大等特点。期间,有近10个省市、10多万人次前去参观,仅桂花销售就过两千万元。所展出的桂花中,树龄达百年以上的就有100多株,更是涵盖了桂花的所有品种,代表了中国北方桂花的最高水平,使“中国桂花看日照,日照桂花在莒县”形成了共识。
目前莒县桂花已发展到2万余亩,专业桂花园100多个,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交易额过亿元,赏桂花成为游客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分页]
最古老的文字传承文化
上世纪60年代,众多学者云集陵阳河,经过对几十座墓葬的发掘,证实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出土的大口尊、牛角号等几千件文物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找到了证据,20余个陶文被考证为中国最早的文字。
陵阳街村便位于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陵阳河文化遗址旁,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陵阳街村人认为,这些传统文化是村里的财富,所以有效保护利用传统文化也是村里一贯的选择,基于这样的想法,陵阳街村决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携手合作,成立“鲁东南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暨陵阳河遗址博物馆”。
莒县作为鲁东南地区文化遗产较丰富的地区,在中国史前文化交互作用圈的形成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照市莒县设立“鲁东南地区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暨陵阳河遗址博物馆”将为相关考古研究提供众多便利条件,且能够深度挖掘日照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日照市莒县及陵阳镇陵阳街村的文化、旅游、生态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新思路,进而带动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中国最高文物科研机构与乡村合作建立文物保护与研究项目的第一例。
此外,陵阳街村还投巨资建设陵阳河文化公园,主要内容包括陵阳河文化广场,文明号角大型主题雕塑,陵阳河文化展示馆,景观湖等。
最前端的新农村建设
最美、休闲、宜居都要求村庄在发展过程中要有规划,陵阳街村在规划建设方面就走在了新农村建设的的前端。
陵阳街村在突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新型农村服务社区,在经过科学规划和上级主管部门指导的情况下,先后投资500万元建成135平方米/户的村民公寓楼一座(村民免费入住),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每户306平方米的小康楼240户(村民缴纳10万元即可入住),实现全村居住高档楼房化,建成后节约土地80亩;投资1500万元建成辐射周边9个村庄的综合服务大楼、社区服务大厅,功能涵盖超市、医院、警区、幼儿园等多个领域。
依靠不断壮大的集体经济,村里在免费为村民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了村民医疗保障制度,实现村民看病不再花钱,医疗养老保险达到全覆盖;率先在村内进行了电气化改造,成为日照市第一个电气化村;补贴农业发展,每年给予务农户补贴300元/亩,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学生每年给予400-800元的补助,大学生一次性补助10000元,村内6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住房并每月发放米、面、油,并按年龄给予80-400元补贴。
“有的房子是四栋一组,有的是五栋一组,这些都是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规划。”村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跟村里环境相结合的规划都是由省里的专家参与规划评审的,比较超前,所以也受到了各方的好评。
推荐阅读:
(来源:黄海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