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7日消息:“泉州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绿化留下不少欠账!”“为何一定要砍树?汽车慢点不行吗,绕下路不行吗?”“刺桐城的绿,何时能谈上‘满’?”
11月15日下午,海都报联合市园林、规划等部门,征集热心市民,组织关于提升城市绿化的座谈会。两个小时热议,有人激动得两颊通红,有人举着照片气愤疾呼。
座谈会上,多个部门坦言,在泉州绿化不容易,养护更不容易。因多头管理、缺钱、缺人,区属道路基本是放养状态。众人思想碰撞后,提出“发展城市立体绿化”、“推广绿化认养措施”等具体想法。前者园林部门已在尝试,后者也获得城市绿化工作者的认同。
同处刺桐城,共步林阴道。对于此次座谈会的议题,您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或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告诉我们。
被放养的区属绿化
没钱没人管养困难
“这些地方,到底需不需要做绿化?为什么没有做绿化?”市民代表杨昆仑扬着手上七八张照片,挨个儿地展示他最近甚至跟踪了一年多的缺绿现场,想跟部门讨个说法。这些缺绿路段主要集中于一些次干道、背街小巷、城乡结合处。
“这正是目前城市绿化工作中较为尴尬的地方。”市园林局绿化管理科科长傅佩霞说,绿化缺失和不到位,广泛存在于一些区属路段。市园林局的巡查人员,在保证市政主干道巡查的同时,无法兼顾区属路段。从绿化资金的使用计划上来看,市园林局所获得的财政拨款,一般专款专用,无法挪作其他项目使用。
市民不了解,目前全市的绿化管养并不都是市园林局统管,所以才有市管养路段和区管养路段的区分。在前期采访中,各区住建局下属市政、绿化科室的相关负责人都跟海都记者坦言,各区对于区属道路绿化的管养,基本是“放养”:将各相关路段绿化的管养职权,下放至各街道办事处;各街道办事处往往由缺少专业管养能力的城建、城管人员负责,也有的将相关工作交由各社区居委会负责。
“据了解,目前各街道办事处,并无用于绿化的专项拨款。没钱,没人,这些背街小巷的绿化,自然无法做起来。”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党组成员、考评中心主任王森江说。
绿化养护投入
深圳11元/㎡ 泉州6.5元/㎡
“能否考虑推出认养绿植的措施呢?”市民代表林里楠建议,“鲤城老城区一些小巷,有一些社区种了三角梅等盆栽,种下时很漂亮,之后却因缺乏养护死亡。如果由居民认养,养护费用就能省下来了。”
“认养”的概念,在与会者间引起热烈的讨论。傅佩霞说,“市政主干道的绿化无法由市民认养,但背街小巷的绿化认养,有可行性。”
“三分种,七分养。”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园林总工庄惠榕说,即使是市政主干道的绿化,单位面积的财政投入,泉州亦大大低于其他城市。“深圳的绿化养护投入是每平方米超过11元,泉州此前不到6元,经专家们联名上书,才提高到如今的6.5元左右”。
如果树木养护投入不提高,人才不到位,庄惠榕觉得,由有兴趣的市民认养,是个解决方法,“市民认养,除了保证绿植的正常生长外,还能避免因养护缺失,造成人为损绿无法及时发现的情况”。
推广立体绿化 “见缝插绿”补起来
对于目前泉州市区的绿色不齐现象,比如少林路因路进绿退缺了一侧行道树,泉州市城乡规划局市政科的吕志辉说,规划部门一直在想办法“见缝插绿”补起来,“像泉秀街、田安路交叉路口的渠化岛,设计目的就是用于绿化;市区已建成或待建的人行天桥上,也新增用于垂直绿化的空间;因行车视线受影响无法设置乔木、灌木绿化的地方,规划放置花箱等”。
傅佩霞说,市园林局也对立体绿化的概念较为认同。该局此前已对市区范围内一些墙体做了调研,并与相关业主单位进行沟通,以便此后在这些墙体上规划垂直绿化景观。
民革丰泽工委的廖秀程,是城东中学的老师,他主笔撰写了一份将于明年泉州两会上提出的政协提案,主旨正是提倡加大立体绿化的作用。而且,他建议立体绿化观念要提前到项目阶段。
据他观察,坪山立交桥下的攀援植物,种了很久才攀至桥墩一半高,绿化景观形成的时间较久。建设工程要与绿化同期展开,这样等工程交工时,绿化也已成景观,“在高架桥两侧边缘预留绿化空间,种上三角梅等绿植,向桥下自然垂落,既不会阻碍交通,又十分美观。”
吕志辉和庄惠榕都认同“提前介入”的建议,但最重要的还是取得决策者的认同,以加大相应工程的投入,预留足够多的空间建设立体绿化;林里楠、李楚磁等市民则认为,立体绿化可以推广到高层建筑,除了美观外,还能净化空气。
[分页]
城市绿化 何日不再是“配套工程”
园林专家指出城市绿化症结,呼吁别再制造“路进绿退”,加快完善绿化缺口。
泉州城市绿化座谈会与会者讨论热烈,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园林总工程师庄惠榕发言表示,泉州绿化一大症结在于城市建设决策层观念不重视。
与会人员感同身受。市民代表林里楠说,香港、澳门的路也很窄,但人家就不堵,我们反而把树给牺牲了;市园林局公园绿地管理科科长林晴说,绿化经常只是“配套工程”,园林部门也只是“相关部门”,导致工作开展困难。
泉州的城市建设近20年发展很快,难免在绿化生态问题上,留下历史欠账。在如今城市发展与生态需求的新历史时刻,泉州将面临的也许不只是弥补,还应站得更高一些,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从绿色生态的最本质需求出发,避免再制造“路进绿退”的类似问题,还应加快步伐完善城市绿色缺口。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绿化,尤其在城市,事关一座城的传说,世代人的福祉。
“为了保护绿化,能否放弃直行道路拓宽?能否让车辆绕行?”
“规划不科学,不给道路拓改预留空间,有拓宽需求了,就叫绿化让路,这是不可取的。”市民代表林里楠说,“路拓宽是防车堵。泉州的实际情况呢?路再宽还是堵,但在香港、澳门,路再窄都不会堵,两侧甚至还有地方停车。顺畅交通,难道只有毁树拓路一种方式吗?”
“泉州城区平地少,交通用地紧张是客观事实。从表面上看,‘路进树退’是城市交通和园林争夺空间,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决策者的观念问题。”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园林总工庄惠榕说,交通能产生效益,但绿色也是一种经济,关键是决策者是否重视绿色带来的社会效益。
“我曾与市政府的相关领导探讨过,过去泉州城区的发展思路,集中于如何让车走得更快,却为此牺牲了绿化、行人的行走空间等很多东西。
但我认为,交通顺畅的关键,在于疏导,而非快速,为了保护绿化,能否放弃直行道路的拓宽?能否让车辆绕行?”庄惠榕认为,近几年福州的城市道路建设方向,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福州近年修建的三环路,是一条环线全封闭快速路,其有效地分流了日渐拥堵的二环路的交通压力,某种程度上,避免了福州中心城区其他道路为承担分流任务而毁树拓宽的情况。
“绿化,经常只是‘配套工程’,园林部门也只是‘相关部门’”
轻视绿化的观念,不仅出现在决策层,亦在城市建设的执行层面普遍存在。
市园林局绿化管理科科长傅佩霞说,在当前的价值导向中,有人认为,花钱做绿化是浪费。相比其他部门,园林部门的发言权太弱。
绿化,经常只是“配套工程”,园林部门也只是“相关部门”。市园林局公园绿地管理科科长林晴说,在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化被一次又一次的城建施工重复建设擅自破坏,已是家常便饭。
“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往往被置于各项规划的末尾。园林设计师往往被架空,在‘路进树退’中,没有抗争力。”庄惠榕提出,新加坡对园林绿化的重视程度就很高,其所设立的“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直接由总理监察,“国家公园局”的规格也大大高于其他部门,在人力、物力上都有充足的资源。
亦有与会者提出,泉州市园林局正科级事业单位规格较低,即便一些城市的园林部门仍属科级单位编制,但相关负责人皆予以高配,以便于园林工作的展开。
“损绿、毁绿违法成本太低,应予以重罚”
林里楠说,毁绿背后有猫腻。他了解过,有商家因行道树挡招牌,向园林局申请修剪未得批准,便使用硫酸、盐水“浇死”树木。有点激动的林里楠,说起海都报报道的“浮桥仙景老人会擅伐绿化树”案件,认为1万多元的处罚太低了,“应对损绿、毁绿行为予以重罚。”
园林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国家、省、市各级园林绿化条例都显得滞后,现在的《城市绿化条例》系1992年出台,新条例意见稿多年来一直在征求,却迟迟未出台。在当前的情况下,执法力度不严、违法成本过低,如何避免损绿、毁绿行为的一再发生呢?
庄惠榕从设计者的角度提出一种新思路,“担心树冠挡住招牌的地方风俗或许难以改变,但可以通过设计避免。比如刺桐路的绿化设计之初,就曾考虑到这点,将一些行道树设置在各店面的墙体位置,不要正对着人家的门口。可惜因为施工单位没有严格执行到位,最后也未能达成设计效果。”
与会者们讨论之后,又提出,对于临街店面门前的一些花圃、花箱,如交由商家认养“三包”,在减少园林部门养护经费压力的同时,也能避免商家因经营原因对绿化进行破坏。
“泉州城市绿化,多年来一直在向外地学,但学习又相对滞后”
“泉州城市绿化的方式,多年来一直在向外地学,上世纪90年代起,经历了向大连、深圳等城市学习‘大草坪’、‘多灌木’、‘种大树’等阶段。但泉州的学习又相对滞后,当别人已经意识到旧有绿化模式的错误,拔去灌木,开始种树时,我们还在沿用旧有的园林设计思路。”庄惠榕说,现在新区、新路所种的胸径10多厘米的壮苗,是她多年前就开始呼吁的,一种较科学的绿化模式。
虽然种大树、老树绿化见效快,但庄惠榕不认同。她说,其实壮苗也很快,一年就可以明显看到变化,而且长起来有劲,树形容易修剪,好看。
庄惠榕认为种大树、老树的观念不科学,还表现在:
一是种植成本高,一株树苗胸径差2厘米,购买成本相差数千元;
二是大树的原产地多为原始森林,城市绿化购入这些成材大树,变相破坏了大树原产地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闽粤两地从云南大量购入成材木棉,正是造成云南近年干旱、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是养护投入被压缩,钱都花到树木购买成本上,“七分养”自然提高不上去。
不过,庄惠榕欣喜地看见,近年来,泉州城建涉及绿化的一些观念正在转变。比如一些新区、新路在规划、施工上,就给绿化留了更多空间;而自己多年来呼吁的科学绿化方式也正在铺开。
她准备进一步呼吁,依托市园林局的技术力量,成立苗圃基地,“城市绿化种树的目的,毕竟是为了后人。成立苗圃基地,既能摆脱盲目从外地调入树木,树种水土不服的问题,也能进一步降低种植成本。
推荐阅读:
(来源:闽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