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生态立县” 打造“宜业宜居宜游”乐园

2013年06月04日 09:41山西新闻网

中国园林网6月4日消息:大同县在贫旱地上造林96万亩,森林覆盖率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2个百分点,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县”。大同县造林基础可用两个字概括:一是贫、二是旱。所谓“贫”,是大同县大片土地位于火山群上,岩石多、土层薄,土壤贫瘠。所谓“旱”,是大同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年降水量300多毫米,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在这里,连长草都不容易,更别说种树,但大同县人就是在不可能处创造了奇迹。他们不仅在火山群上种出了满目葱茏的昊阳森林公园,还把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和林草覆盖率分别提高到29.6%和51.2%。这个奇迹不仅在山西绝无仅有,就是放眼整个华北、大西北,也是难能可贵。

今年4月15日,大同县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荣誉称号。这是该县继“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县”“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全省林业生态县”等荣誉称号之后的又一张“绿色名片”。大同县人执着植“绿”、痴迷植“绿”的梗劲可见一斑。

科技指引,造林出奇迹

大同县树木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是我省唯一被国家确定的风沙治理工程科技示范县。“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千百年来,“荒凉少木”似乎成了大同县的写照。但大同县人并非懒于植树,而是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种树种不活,当地人感叹“种树比养娃还难”。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大同县仅有残林7500亩。要改变这一状况,在贫旱地区植树,更需要讲科学,拼智慧。

首先,大同县十分注重对树种的选择。历史上大同县适地树种为小叶杨,俗称“小老树”。虽然活苗容易、生长快,但易招虫害,无经济价值,调动不起老百姓种植的积极性来。为彻底改变生态环境,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大同县积极探索科技营林之路,县林业部门采取多种办法,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只要种植得法、护理得当,松树更适宜。上世纪80年代初,大同县在荒山上种植松树3万亩取得成功,打造出我省第一个樟子松示范造林工程。这不仅改变了大同县乃至整个雁北地区千百年来单一的树种结构,还打破了“松树只适宜阳坡栽植”的说法。现今,樟子松、油松等松树在大同县的种植面积达50万亩左右,撑起了大半林地。

其次,针对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大同县在林木栽植时间上,采用“春抓旱,秋抓晚”。即每年春季于3月中上旬地表解冻20公分左右时便开始造林,秋季大地封冻前半个月内造林,并采用探墒深栽的办法,造林后冬季连续2年用土覆盖,第二年春季再刨开,这样既保证了苗木不被风干,也防止鼠兔危害。

大同县还特别重视对造林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目前,已经举办各类培训班320期,直接培训各类人员9800人次。

为了保证树木的成活率,大同县近年来采用专业队承包造林的方式栽植。县林业局与专业队签订合同,按“四、三、三”分期付款。即第一年成活率达到90%的,付造林款总额的40%;第二年保存率达到90%的,付造林款总额的30%;第三年保存率达到90%的,付清造林款。

通过一系列科学造林措施,大同县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使树木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远远超过了国家半干旱地区75%的标准,成了我省唯一被国家确定的风沙治理工程科技示范县。

劳模带动,造林显规模

大同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9.6%,不仅远超全省水平,也超出全国水平9个百分点以上。大同县是全国连片贫困县,目前每年财政总收入也就是3亿元左右,实际可用资金不到1.4亿元。而近几年来,大同县每年在造林绿化上的花费预计都要超过1亿元,钱不够怎么办?大同县副县长夏静安告诉记者:“资金不够精神补,绝不能让缺钱挡了绿化的路子。”这个“精神”指的就是以全国造林劳模赵德清为代表的艰苦奋斗、奉献造林。

推荐阅读:

云南呈贡: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双拥林”再添万株苗木

江西:生态园林城市 打造宜居宜业九江城

浙江东阳:推进绿化美化 打造宜居环境

安徽:安庆创国家森林城 建生态宜居市 [分页]

赵德清三十年如一日植树护绿,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天天不是一身土,就是一身泥,一年四季没有几天清闲。现在已经是全国造林劳模他仍是整天泡在山上,不是忙于造林,就是检查验收、护林防火。赵德清经常说:“植树造林是个苦差事,没个辛苦,怎能换来满山绿色?”在他的带动下,大同县的造林绿化涌现出了许多先进模范。大家把植绿当成自己的使命,以坚忍不拔的意志,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顽强的精神,攻坚克难,在造林绿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大同县火山群周围,是荒山绿化工程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当年在昊天山植树,树坑挖下去,都是浮石,连铁锹用力的地方都没有。但为了不让造林留遗憾,大家人拉手推帮挖掘机“爬”到1500多米的山上,把树坑挖深挖大,再从山下移来好土填进去,硬是在浮石上把树栽活了。

如今的火山群,已经成了30万亩连片绿化林区。南起桑干河畔,北至大张公路,绵延40多公里,林木葱茏、苍翠叠嶂、生机盎然,结结实实地为昊天山、金山、狼窝山、老虎山、阁老山、黑山等十多座火山铺了一层“绿地毯”。

目前,大同县已在贫旱地上造林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6%,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近12个百分点,超出全国水平9个百分点以上。

制度约束,造林可持续

到2015年,大同县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3.8%,形成“百花迎春,绿荫护夏,红叶映秋,松柏伴冬”的美好生态景观。持续近30年的大规模植树造林,使大同县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十年前,这里风沙肆虐,大风和沙暴日数年均80天以上;十年后,这里风平沙静,大风日数降至8.3天,沙尘日数降至5天。以特产“哈蜜杏”享誉塞北大地的大同县聚乐乡,近年来大力种植杏果经济林3.2万亩,人均3.5亩。仅此一项,该乡果农就实现人均收入1500元,在聚乐乡的带动下,大同县农民种树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全县经济林面积已经达到8万亩,杏果产量达到700万公斤,果树经营、果品加工和销售家庭经营农户达到3000余户,年产值2800万元。

大同县县委书记王风瑞说:“种下的是树,生长的是财富,积淀的是精神。要让植树造林可持续,就必须做到"四个并重":"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并重、生态造林与发展经济林并重、单一树种与乔灌草混交并重、自然美化和打造景观并重,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人民的居住环境美起来。”

近两年,大同县在制定空间发展战略过程中,把生态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确立“生态立县”理念,加大林业建设投资,加强科技营林力度,加快生态建设进程。去年,在全省林业现场会上,赢得了与会领导和参观人员的一致好评。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大同县的“绿色名片”吸引了众多客商的投资入驻,一大批项目落地生根。投资5亿元的万昌物流开始运营,投资30亿元的“中国大同论坛”已初具规模。一条靠生态促转型,促发展的路子正在大步迈进。

按照规划,今后大同县生态绿化要每年造林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5年,林地面积将达到110万亩,经济林达到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8%。

尝到造林甜头的大同县,全面加快了“生态立县”和县域园林化建设的进程,围绕建设现代城郊型新大同县的总目标,全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游乐园。到时,大同县将真正形成“百花迎春,绿荫护夏,红叶映秋,松柏伴冬”的美好生态景观。

推荐阅读:

云南呈贡: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双拥林”再添万株苗木

江西:生态园林城市 打造宜居宜业九江城

浙江东阳:推进绿化美化 打造宜居环境

安徽:安庆创国家森林城 建生态宜居市

(来源:山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