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区 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2013年04月01日 09:30天津日报

中国园林网4月1日消息:滨海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既要有高水平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区,打造美丽滨海?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坚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建设原则是必然选择。

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发展大计。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仅是当今世界的发展主流,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综合实力迈上大台阶,辐射力、吸引力大幅增强,滨海新区正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来之不易的成绩,得益于成功的空间发展战略和改革措施,得益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也得益于水资源、能源、环境整治等生态建设的全面推进。滨海新区要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必须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做好生态环境这篇大文章,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如何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贯穿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首先要彻底摈弃先发展后治理的思维模式,综合考虑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控制环境风险。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开发,优化格局,探索城市的绿色发展方式。唯有将生态循环的先进理念融入新区建设、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充分注重资源节约和质量效益,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区,必须构筑产业优势、融汇资源优势。节地、节电、节能、节材等生态环保产业推进发展,泰达、北疆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完善,利用循环技术改造产业园区激发新动能。发挥海水淡化的资源优势,持续提高利用率,促进水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中新生态城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性示范区正在加快建设,打造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的样板和示范,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和谐统一提供新模式。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就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自然,走出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路子。探索高效、经济、简便、易行的盐碱地绿化模式;构建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系统;生态区与生态组团有机连接,到2017年实现新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既要成为经济发展增长极,也要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实现这一目标,少不了探索精神、离不开勇于实践。

绿色、循环、低碳,用新理念建设美丽新滨海,我们发现,这种美,是发展的活力、生态的魅力、和谐的凝聚力。

推荐阅读:

昆明:滇池湖滨环湖生态建设推荐种植植物达212种

焦作市“十大建设”生态建设专项行动计划

河南:信阳市林业部门强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甘肃合作市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