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盐碱地疗伤 中国林业成果面向国际

2013年03月06日 10:10中国绿色时报尚文博

中国园林网3月6日消息:我国目前约有盐碱地15亿亩,大多处于滨海地区。开发利用盐碱地,既能够为沿海地区构建一道绿色屏障,防灾减灾、改善环境,又可以提供后备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

近几年,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这一目标,张建锋研究员及其合作团队在盐碱地区依据恢复生态学原理,进行植被构建与恢复和林业利用研究,科学选择耐盐植物材料,通过植物吸附、吸收盐分离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农田生态环境,实现了盐碱地的持续、高效利用,逐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土地优势和经济优势。通过研究提出的植被构建、林业利用技术为滨海地区适应全球变化提供了“适应性生态对策”的技术储备,以及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支撑。

据悉,张建锋根据多年研究成果撰写的英文书稿“Coastal saline soil rehabilitation and utilization based on forestry approach in China(中国滨海盐碱地林业修复与利用)”,近期将由国际第一大科技图书出版社Springer出版,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对这一研究非常重视,为该书作序。由于Springer的出版业务遍及全球,在20多个国家建立了70多所分社,出版范围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以及建筑等各个学科领域,该书的出版也标志着我国在滨海地区盐碱地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技术领域的研究已经居于国际前沿。

据张建锋介绍,我国近年在黄河三角洲、环渤海区域、杭州湾、长江入海口等典型滨海盐碱地区开展系统研究。针对滨海地区生态建设中存在的土地利用不合理、植被恢复困难等问题,对退化土地进行生态类型区划分,提出生态建设规划,以重盐碱地和其他植被恢复困难地段为研究重点,开展盐碱地利用技术、适生植物材料选择与搭配技术及配套造林技术研究。

其中,科研人员对黄河三角洲地区重盐碱地植物群落演替途径、植被变化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掌握了制约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环境因素。同时结合现有林分调查,对当地刺槐纯林、混交林、湿地、草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林木生长量、土壤理化性状、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等相关指标进行了取样、测定分析。研究表明,在这一地区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植被覆盖率、营造混交林是防止土壤返盐退化的有效途径。通过“上林下渔”模式和暗管排碱技术都能够有效改良盐碱地。

在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研究同样获得了成功。通过对200余种树木和草本植物的耐盐生理指标进行调查测定,研究员们筛选出了适合滨海地区轻、中、重不同盐渍环境的造林绿化植物材料,在山东东营、浙江余姚、上海南汇等重盐碱地上营建了总计约2万亩的试验示范林。观测结果显示:造林5年后,林地土壤的盐分最高含量为0.068%,通过营建混交林,有效抑制了土壤返盐退化。这一研究还提出了滨海地区重盐碱地造林配套技术,为今后盐碱地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

研究团队通过在不同滨海地区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了系统完整、实用性强、适合滨海地区推广应用的植被恢复和生态构建技术体系。结合林木种子耐盐发芽试验及苗木盆栽试验方法,首次提出了“耐盐指数”的概念,并研发出耐盐植物盐碱地直接扦插育苗和造林技术。这些项目研究成果在山东、河北、天津、江苏、浙江、上海等同类地区推广100余万亩,产生了很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中国林科院副院长储富祥表示,盐碱地治理研究是近年院里学科拓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下一步将积极组织力量,加强盐碱地改良与利用研究,从盐碱地资源调查与监测、耐盐植物材料选育、生态修复模式优化、盐碱地高效利用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与示范,以加快滨海盐碱地改良步伐,增加土地后备资源,改善生态景观,在沿海地区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

推荐阅读:

上海杉一耐盐碱速生榆“克隆”出来的育苗大业

上海杉一耐盐碱速生榆“克隆”出来的育苗大业

山东:盐碱地种树不换土也能枝繁叶茂

青岛:盐碱荒滩也能“柳绿花红”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