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2月26日消息:3月起,滇中百合产区又将进入种球移栽忙季。近几年全国百合种植面积、种球需求量持续增长,而进口球质量和供应量起伏较大,今年进口数量又会面临大幅收缩。由此,国产百合球将迎来发展契机,并亟待提质提速。
种植规模年均增一成
近10年来,云南百合切花生产逐年增加,如今规模已是2004年的2.2倍,年均增幅10%以上。据统计,2012年云南百合种植面积为3.24万亩,产量6.92亿枝,分别较2011年增长15.71%和61.25%,占全省鲜切花总面积和产量的19.17%和9.5%。
因生产用地紧张、劳动力日趋紧缺等因素影响,近几年百合切花种植逐步转向以花农为主,专业化、规模化的百合切花生产企业减少,一些老牌百合生产企业淡出市场,转为开展种球繁育,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百合花农也一改10年前单家独户零星种植的格局,尝试走联合之路,发展百合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品牌销售,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老区种花能人和大户的带动下,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也进入百合种植队伍,尤其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受进口百合种球价格大幅度下跌的影响,很多人花同样的钱购买两倍数量的进口球,大幅度扩种百合切花。
此外,随着昆明老区水源保护政策的实施及城市建设进程加快,百合种植向外区扩展,云南中西部、滇池南均有种植,并不断惠及农村,成为农民一条重要的致富之路。目前,切花百合较为集中的种植区主要是昆明市嵩明县、寻甸县、晋宁县,玉溪市江川县、元江县和红塔区,以及曲靖市会泽县。
“跌价风暴”加大生产风险
2012年,荷兰、智利、新西兰等国的百合种球在中国的售价大跌,创历史新低,球径14厘米至16厘米规格的老品种球售价跌破1元,还不及国产球和自繁球。据了解,2012年云南14家公司百合种球进口总量达1.5亿粒,较上年增加30%-40%,占全国总进口量的近90%。
国内逐年上涨的生产面积拉动了进口百合种球的需求量。2012年全国百合种球进口量1.6亿粒左右,中国成为荷兰百合种球的第二大出口国,仅次于美国。记者从云南神州克劳沃有限公司、云南嘉莉芙花卉有限公司、云南育丰公司、昆明虹彩虹越花卉有限公司等几家种球贸易商处获知,去年进口百合种球遭遇“跌价风暴”,主要是与荷兰球质量整体下降有关,还受去年检疫技术手段的改进等因素影响,当然也与盲目批量进口、大量压货和抛货导致的恐慌有关。
种球价格低迷导致今年产区百合种球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今年上半年,百合切花将出现低迷行情甚至滞销的可能,将严重打击生产者尤其是新入行的种植者信心;另一方面,进口商经受去年的挫败后,今年将压缩进口球数量,而国外生产商和荷兰种球联盟机构也将冷静反思,采取措施减少出口,以保护本国种植商利益,这也将导致明年百合种球进口大幅下滑。
国产化亟待提速发展
与此同时,国产百合种球还未真正步入正轨,数量和质量还未完全满足国内生产所需。下一轮进口种球总量减少、价格反弹之时,或将是国产球迎来曙光之际。
经过10余年的努力,云南采取政策支持、项目扶持等形式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探索出了一条百合种球国产化之路。据统计,2012年云南自繁百合种球生产面积近1万亩,占全省花卉种业总面积的80%左右,自繁商品球2亿粒。
目前,已有几家生产规模较大、掌握了部分核心技术并拥有先进设施设备的企业和科研单位脱颖而出,如玉溪明珠花卉股份有限公司、云南融成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云南大理润森花卉开发有限公司和云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学院花卉研究所。其中明珠公司至今已在曲靖、玉溪、昭通等冷凉地区建起了1100余亩百合种球国产化基地,2012年商品百合种球产量近2000万粒。融成公司在引进国外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在种苗组培、脱毒、商品球栽培、种球分级包装和贮藏等环节基本实现了国产,在移栽、水肥喷施、采挖和分级等生产环节,90%实现了机械化。
云南省百合种球国产化生产已初具规模,新品研发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多个自主研发的百合新品种,种球扩繁环节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已获得多项国家专利,部分技术还接近甚至超过国外。然而,云南百合种球国产化还存在质量不稳定,花叶病、草莓病等病毒控制不理想、轮作用地不够等诸多难题。
对此业界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鼓励花农购买国产球;二是引进外资和有实力的企业,到云南进行百合种球国产化生产;三是加强与进口国质检机构合作,探索进口百合种球产地检测信息共享、共同认证机制;四是集中建立百合种球产业园区,成立园区管理公司,对大型机械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整合企业设备和人才资源,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同时解决百合种球规模化生产用地少的问题;五是成立百合产业联盟,负责与国外相关组织进行沟通,为业界提供信息、技术、企业策划、产品宣传、金融咨询等服务。
推荐阅读:
(来源: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