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23日消息:我国所面对的是以历史上有限的生态产品供给,承担着最多人口和最强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在未来发展中,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环境恶化态势虽然减缓,但整体持续恶化趋势尚未扭转;生态总体改善趋势不可逆转,但生态需求快速增长,供给不足将常态化。生态需求从潜在转变为现实,从奢侈品转变为生活必需品,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从改善生活环境转变为生态安全需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生态供给以及与生态相关的服务能力,决定着人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成就辉煌。“需求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私人产品短缺将成为历史,公共产品短缺时代全面来临”,在公共产品短缺的历史背景下,消费需求出现结构性变化,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进入快速全面增长阶段。正是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背景下,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回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生态文明,意味着我们对发展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意味着从此我们将逐步告别不文明的发展,不可逆转地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源自自身感受和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山青水秀但贫困落后不能支撑百姓的幸福生活,富裕发达但生态破坏、生存受到威胁更会使百姓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失去幸福。只有顺乎自然和展现人性的发展,才是百姓幸福的保障。发展的结果不仅要有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还要有青山绿水,干净的环境和清洁的空气。然而,在发展探索的过程中,由于我们对发展真义的理解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同时面临摆脱脱贫和实现现代化的赶超现实压力,我们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生态破坏,甚至环境受破坏的严重程度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使得发展带来的负面因素成为持续发展的制约。工业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带给我们创造物质财富的激情和动力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与工业文明伴生的各种弊端,以及最终毁灭工业文明成果的潜在危险。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笼罩在发展的困惑之中,罗马俱乐部的研究警示人们:我们已陷入各种危机构成的综合体中,人类在危机的综合体中依然享受着伴随崩溃危险的快乐。转折点已经到来,我们或沿着已知的发展道路走下去,直至毁灭;或改弦易辙,选择新的未来。各种研究证实,科学家的警示不是危言耸听。面对危机、面对人类共同的未来,探索新的发展方式成为人类共同的责任。世纪之交,在危机钟声急切催促和寻求摆脱困境途径的共同呼唤下,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获得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并迅速确立。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献给新世纪的重大礼物。人类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光辉照耀下,看到了现实的危险,看到了前进的方向,看到了摆脱危机的希望。然而,在现实与未来矛盾之间,如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又陷入迷茫。正因为如此,也激励着人们进一步丰富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探索发展道路的激情。
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既有工业化共同的特征又有后发国家特殊的问题,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百年发展历程,同时也积累了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中国既不能走牺牲环境、大规模消耗资源的老路,也不能走转移生态危害的旧路,中国必须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开辟新路!
五千年文化积淀赋予中国在探寻未来发展道路中以独特的优势,改革创新的发展时代赋予我们以勇气和力量,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和面对的风险赋予我们以反思的机会,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及发展探索中积累的经验引导我们通向新发展道路的方向。人类共同智慧启迪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华文化的智慧告诫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是新道路的理论基础,顺应自然是新道路的行为准则。建设生态文明,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智慧,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结晶与现代发展相结合绽放出的一朵思想奇葩。
生态文明主张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积极调整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既是文明形态的进步,又是社会制度的完善,既是价值观念的提升,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新的价值观要求尊重和维护自然,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关系,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这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人类将历史挫折转变为历史智慧的重要里程碑。正因为如此,科学家指出“在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经济组织方面,真正需要一场革命和一个全新的自然保护时代,改变社会发展方式,将每天的生活都与自然保护相关联”。从价值观到生活方式深刻改变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某个领域孤独的革命,而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变革。变革的方向是追求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一种生态文明内在的发展方式。
既然我们认识到现实的文明充满着风险,并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人类智慧再次将文明发展方向的标识刻印在生态上,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在正确的标识下,建设支撑生态文明的坚实基础。在十八大召开之际,美国《侨报》11月14日发表一篇文章,说“‘美丽中国’是一个能让全社会感受到美好与希望的字眼,一个能凝聚起全体国民共识与意志的字眼,一个与古代‘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一脉相承的字眼。在工业化与城市化道路上,中国人在初尝经济发展以环境为代价的恶果后,重新回到了老祖宗的质朴信仰里。说到底,百姓心目中的‘美丽中国’,无非是天蓝、水清;PM2.5被控制在合理水平,耕地不再被工业垃圾污染,家附近的工业项目能经过科学论证;城里孩子能在室外自由呼吸,农村娃娃能在门前小溪嬉戏……这些看似简单的目标,是要把百姓福祉装在心里,一件一件干出来”。
历史发展过程告诉我们,重大的社会变革与森林的利用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几乎无一例外地,古代王国的政权衰落往往也与森林资源的枯竭相伴随”。我们从历史发展轨迹中悟出一个朴素的道理:林兴则文明兴,林衰则文明衰。我们不能想象没有自然平衡的社会能够是和谐的社会,也不能想象和谐的社会能够离开自然的平衡。自然生态是支撑社会文明大厦的重要基础。
“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在荒芜的土地上种几棵树,而是要在人们心灵中种下绿色思想”,生态文明也不是拒绝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在改善提高中坚守顺应自然的准则。只有在文明理念和文明行为的共同支撑下,才能走出一条新型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要赋予期盼改变落后面貌的人们以脱贫致富的机会,又要让人们在仰观蓝天、俯视绿水、行呼清气,并在青山绿水相伴下走向繁荣富强。这就是生态文明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战略抉择!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