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21日消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表述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时代的高度,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对人类过度开发的反思,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路径,也是当代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主动引领。我们不仅要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走向和谐幸福,还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新概括和新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科学认识生态文明。毋庸讳言,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当前对生态文明内涵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将生态文明内涵仅仅停留在生态层面上,这种片面理解影响生态文明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建设内容的系统性和建设成效的全面性。一些地方把生态建设或生态创建活动等同于生态文明建设,或者仅仅注重生态产业建设,而忽略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个误区是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作为对立矛盾来理解,全面否定工业文明。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螺旋上升的。生态文明也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吸取人类社会历史所有文明成果基础上,尤其是在吸取工业文明精华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只有辩证地分析生态文明与历史上其他文明的关系,才能更深刻地洞察生态文明的本质和科学内涵。我们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理解生态文明:
其一,生态文明是和谐的文明。生态文明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取向。生态文明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批判地吸收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通过资源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修复自然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
其二,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业文明将人类物质文明建设推向了一种极致,而工业文明最大的缺陷在于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没有兼顾或者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关系,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使发展变得不可持续。生态文明,就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因此,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其三,生态文明是社会新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应仅仅限于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也不应仅仅限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而应是一次文化大变革,是整个文明形态的转变与升级。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消费模式,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政策制度,都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一方面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不断深入,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在不断增强。尤其是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赋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目标,具有十分宽泛的内容,主要包括:发达的生态产业,绿色的消费模式,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出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美丽中国,象征的是一个更加健康、全面、科学的永续发展之道。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新路径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把握时代潮流的战略抉择。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主要特征,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许多思想家对此进行过反思,尤其从1972年以来,《人类环境宣言》、《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等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文件相继问世,标志着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理念已成为全球共识。由于在实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不能享受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拥有的廉价资源和环境容量,我国是以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向工业化迈进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生态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已集中出现。因此,从生态文明出发,建设美丽中国也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道路提出了更高要求。它意味着我国决心在新的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以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摈弃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和能源形式,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进行无废料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建设生态文明,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战略抉择,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转变生产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传统工业社会的生产模式是“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型经济,在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自然资源,污染着生态环境,导致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文明社会的生产模式是以“资源产品废物废物加工利用再生资源”的方式转动起来的,是一种非线性的和循环的生产模式,在物质循环中尽可能地利用资源,以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特征,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人类生产劳动能够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经济社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价值观的转变,带来生产方式转变。只有以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坎,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既使当代人增加财富,过上好日子,又为子孙后代保存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从而保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推荐阅读:
河南许昌:生态建设绘就美丽新画卷[分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目标,而且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仅是衡量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基本财富。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更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生存危机。因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而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生改善的汇聚点,全面小康社会必定是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社会。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进程,以秀美江西建设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当前,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继续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理念,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和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继续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下大力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引领秀美江西建设,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五位一体”发展的示范区,使秀美江西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颗璀璨明珠。为此,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逐级编制建设规划,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和阶段目标,从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制度等方面,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个国家战略,充分考虑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等因素,建立和完善包括先进的生态理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合理的生态消费、完善的生态体制、良好的生态环境等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体系。
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产业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产业化,是推进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要立足于我省的资源和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生态工业、高效生态农业、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产业长足发展的生态产业链条完整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加快启动建设一批能够促进生态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大项目与重大工程,培育生态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生态产业一体化优势。
加强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要积极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技术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促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加快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使能源结构适应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修复和重建生态环境,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湿地、水资源等生态系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加强对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问题的治理。
推进消费模式绿色化。要加强绿色消费观念的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理性消费的理念,使消费者自觉选择科学合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通过政府引导和制度设计促进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建立并完善激励购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推行绿色采购制度,推进绿色销售,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促进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一方面,要推进政绩考核机制创新。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督促和激励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威胁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推动市场机制创新,探索生态经济运行新机制。必须深化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水价、污水垃圾处理费、水资源费、排污权交易等经济手段,提高环境治理效率;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产权机制、交易机制、价格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资源供求的引导作用,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完善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后屏障。要按照生态文明理念的新要求,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科学合理地修订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重点在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台配套的法规、规章及标准;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原则,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严格环境治理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和认真落实严格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以及科学、民主的环境决策机制。
推荐阅读:
(来源:江西日报 )